我的位置:

明朝曾同时出现两个皇帝,一个负责玩,一个负责治理天下

发布人:管理员

公元1507年,大明朝的权利巅峰上站了两个人:明武宗朱厚照和“立皇帝”刘瑾。明武宗这个独生子女出身的皇帝,用行动告诉大家,中国式皇权是可以分享的。



明武宗登基之时年仅15岁,还是一个在父亲的溺爱下的半大小子。当一个庞大帝国重重的压在他的肩上后,明武宗表示,毫无压力。

每天去工作岗位上打卡上班(早朝)后,就愉快的和自己的儿时伙伴们一起享受人生。客观的说,应该是明武宗享受人生,以刘瑾为首的儿时伙伴们帮助他享受人生。比如半夜敲寡妇门,让侍卫与猛兽搏斗,在皇宫里搞大型情景舞台剧等等。



讲真,摊上明武宗这么个皇帝,大明的臣子们有无数个那啥要讲。皇帝该干的事一件没干,皇帝不该干的事一件不落。可是孔圣人说了,圣天子是不可能有错的,错的只是臣子,于是刘瑾等人就成了蛊惑君王的大奸臣,人称“八虎”。当然这个黑锅他们背的不冤。


为铲除八虎,当时的内阁首辅大臣刘健给明武宗写了封信,罗列了历史上一些知名太监,这些太监有一个共同特点,能够废立皇帝。

看完信,半大小子明武宗吓得浑身发抖。皇宫向来是个没有秘密的地方,刘瑾感受到了危险,连夜跑到明武宗面前哭诉。有人说,此时明武宗听信刘瑾的谗言,没有诛杀刘瑾,是明武宗无主见,昏庸无能的表现。其实,面对亲情,又有几人能在“情”与“理”之间不纠结呢?



机遇与风险并存。依靠亲情,刘瑾度过了人生中的一次生死危机,还获得了人生中最大的一笔收益:司礼监掌印太监。

大明的大臣们有个很不好的传统,喜欢撂挑子。诛杀刘瑾的计划失败,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辞职威胁皇帝。如果是其他皇帝,会挽留、会妥协,可明武宗是谁?宁王叛乱被擒,都要放了让他再叛一次的皇帝。所以,刘健、谢迁的辞职申请明武宗直接批准,从此刘瑾再无人能制。大明朝堂上也出现了两个皇帝,“坐皇帝”明武宗负责玩,“立皇帝”刘瑾负责治理天下。

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刘瑾当权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属于他刘瑾的变法:

一、最恨贪官,严厉打击贪腐,是因为收官员贿赂来钱太慢,没有“罚米法”来的快捷安全;

二、建立内厂,避免东西厂的权力过大,那是因为东厂厂督不是他;

三、定期京察改为不定期,表面上是避免官员尸位素餐,实际上是他控制文武百官的手段;

四、整顿军屯,表面上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其实只是他想搞点政绩工程,给自己贴金。



公元1507年到公元1510年的这段时间里,刘瑾成了大明朝实际上的掌舵人,权倾天下。不过,刘瑾的一切统治基础都来源于皇帝,只要皇帝对他起了一点点的猜忌,那他的覆灭只在顷刻之间。

刘瑾当权的这段时间里,文官们默默的等待,等待一个彻底搬倒刘瑾的机会。公元1510年,因为刘瑾要整顿军屯,于是甘肃安化王反了。文官们敏锐地发现,机会来了。他们的制定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计划,计划的执行人杨一清。

四年前,刘瑾招揽杨一清失败,恼羞成怒之下,把杨一清弄进诏狱,准备整死算了,可杨一清带过兵,路子太野,刘瑾担心以后被人下黑手,就又把人给放了。



四年后,杨一清强势归来,起复三边总制,杨一清发自内心的感谢安化王。有人生就有人死,杨一清的归来,代表了刘瑾的末路。四年前,张彩就警告过刘瑾,杨一清此人必成大患,刘瑾却置若罔闻。

安化王挺悲催的,平叛大军还没到,他就被手下五花大绑,献给了国家。平叛军总司令杨一清和宫廷万年老二张永,白捡了份功劳,高高兴兴的押解安化王回京。

路上,杨一清开始满嘴跑火车,说刘瑾的哥哥死了,他准备在他哥的葬礼上挟持百官,发动政变,造反称帝。不想当老大的老二不是好太监,再加上刘瑾和张永之间还有夺妻之恨,所以杨一清的假话,张永当真了。然后明武宗和张永之间就有如下对话:

“刘瑾要造反!”

“他为何要造反?”

“他要做皇帝。”

“由他做去。”

“他做皇帝,您干什么去?”

“奴才辜负我!”

明武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皇帝只能有一个人呀。当夜,刘瑾被擒,第二天被抄家。最讨厌贪官的刘瑾家中却搜出白银五千万两,珍奇异宝无数。这份让无数人眼红的财富,让刘瑾当之无愧的的成了当时的世界首富。



本着认真负责,永绝后患的原则,相关部门把刘瑾的家再抄了一次,又查获上千副武器盔甲和一把暗藏匕首的扇子。正是这把暗藏匕首扇子让刘瑾丧失了一切生机,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亲近之人的背叛,而且这个人还想要他的命。

1510年八月,刘瑾在千万人的围观下,被凌迟处死。他用生命的代价告诫后来人,分享皇权的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