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金准产业研究 2019消费金融创新模式研究报告

发布人:金准数据

前言

回顾中国消费金融发展,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金融科技普及化预示着,日益开放的金融环境为消费金融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和探索创新的空间。

创新行为的推动力可以归为两类:市场主导和政策鼓励。相较于国际领先金融体系表现出监管鼓励为主的创新行为,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中国金融创新特征表现出,以市场行为为根本动因的创新形式。随着创新行为逐渐多元化,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金融监管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消费金融创新尚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行为往往会使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风险被忽视,导致金融监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金融治理正向更成熟的国际市场靠拢。

本报告基于对市场的长期观察,围绕“市场主导的创新行为”,尝试梳理现今消费金融创新的各种模式,从不同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出发,洞察各类创新模式的源起和发展现状,剖析不同创新模式的业务优势和存在问题,以监管合规要求为根本,为企业防范风险提供建议。同时,对消费金融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监管空白领域进行梳理,希望可以为监管机构提供参考。

一、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现状

1.1消费金融概念

(一)概念确定

消费金融作为信用资源分配的一种形式,通过短期消费信贷和长期消费信贷,实现信用资源在产业部门间的重新分配,帮助消费者优化跨期消费储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消费者消费水平,扩大社会消费总需求。

基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中对消费金融的定义,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在额度、期限、经营主体、产品逻辑上,与其它消费贷款相差较大,因此衍生出狭义的消费金融定义,统计范围内不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

(二)研究范围

信用贷款可以根据有无消费场景/固定用途分类为:特定消费贷款和非特定消费贷款(也称为现金贷),但是消费场景或用途在实际环境中,除了特定的消费金融产品自动关联场景及用途外,几乎全部由消费者自行填写,不具备可考察性。因此非特定消费贷款作为消费金融的种类之一,被纳入本次研究范围。

此报告立足于狭义消费金融定义,研究范围包括特定消费贷款和非特定消费贷款,开展后续研究及企业筛选。

1.2中国消费金融源起与分类

近几年,中国消费金融规模快速增长、信贷结构实现了一定优化,根据不同时期业务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现已形成以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为主的,面向不同群体的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体系。

银行:中国第一大消费金融服务提供方,也是中国最早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1981年,中国银行开始在全国六个省市开展信贷业务,1985年,中国银行推出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代表中国信用消费市场正式拉开帷幕。

持牌消费金融机构:2009年开始中国开始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推出《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明确由银监会担任审批责任,在全国四个城市开展消费金融试点。2010年在四个试点城市分别成立四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到2015年试点范围推广至全国。

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以互联网金融为切入,加上市场各方因素对消费金融场景拓展和消费金融产品创新的推动,有效扩大了金融对新消费领域的支持。

图片1.png 

1.3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瓶颈

长期以来,银行作为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基于银行账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为消费者提供种类较为齐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但是传统的业务模式逐渐成为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障碍,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银行间的消费信贷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匹配用户多样化的消费贷款需求,造成银行贷款结构调整未达到预期,如今仍以对公业务为主;

2、由于银行自身风控条件有限,因此个人贷款业务审批需要严格且复杂的流程,造成贷款业务周期长,贷款效率低;

3、传统的获客方式使银行在优质资产来源方面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虽然银行转型已经处于第二阶段,但是线上场景竞争力较弱,仍以运营存量客户为主;

4、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比较分散,缺乏系统化的业务体系,针对互联网业务的客户管理以及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除此以外,城商行和农商行在监管层面还面临经营地域问题,是其无法大面积展开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原因。

银行系金融机构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服务模式与银行相似,除了借鉴银行的风控体系外,还借助银行的网络资源和存量客户资源拓展客源;而零售企业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是基于零售企业的产业基础,通过打通消费场景,将消费金融产品嵌入到场景中以达到用户迁移。受主导主体影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持牌消费金融的业务仅限于狭义的消费金融范畴,产品相对单薄,用户可选性低;2,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向社会吸收存款,只能使用自有资产或通过经营活动获取资金,相较于银行,资金成本处于劣势;3,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用户主要是无法达到银行资质、或者在银行额度之外需要更多额度的消费者,逾期率和不良率高于银行,风控能力无法匹配业务迅速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增长,消费金融市场呈现进入门槛低、参与主体众多、层次不一的趋势,甚至出现平台一味追求用户增长,忽略风控甚至用户数据泄露等现象。因此,2019年由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小组下发“175号文”,规范称除部分严格合规的网贷机构外,引导现金贷和P2P公司转型为网络小贷、助贷机构或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促进企业合规发展。总结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呈现出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风控、合规、征信、数据和资金。

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开展业务时侧重不同,因为其业务特征,也导致三者间的优劣势各不相同。

图片2.png 

1.4消费金融创新模式产业链

随着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协同发展越来越深化,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消费公司在业务领域各具优劣势。在深化金融产业链分工的过程中,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方式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长此以往,从资金端到资产端的传统消费金融产业链发生了革新,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借助与外界合作,消费金融参与企业在资金、数据、科技、获客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创新,体现为消费金融产业链中的新模式。

基于传统的消费金融业务流程,消费金融创新环节主要集中在与资金提供方之间的合作,合作内容包括用户、数据、科技等方面的能力互补。其中提供用户流量根据其金融属性的强弱又可以分为:定向流量和非定向流量。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根据参与模式的区别,将消费金融创新环节中的企业分为四类:联合放贷、助贷、信用卡代偿和贷款超市,因此形成以下消费金融产业图谱。

图片3.png 

二、消费金融创新模式分析

目前针对消费金融创新业务尚未有详细明确的政策规范提出,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根据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创新业务的相关通知及意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内容以研究包含联合放贷、助贷、信用卡代偿和贷款超市的消费金融创新模式分类、业务开展流程、业务优势及存在问题为目的,试图剖析企业在探索过程中的创新逻辑。

通过详细分析,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以上四类消费金融新模式在合作方数量、合作深度、业务资金投入、技术能力要求、风控参与程度、风险承担和利润表现出较大差异。

 

图片4.png 

消费金融创新模式差异化对比

通过对几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具体分析内容请点击报告原文),发现在模式创新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1,资金方面的合作如何保证资金合法、合规、合理的利用。2,债券的转移是否会对资金端评估不良资产造成影响。3,关于信贷问题多发地带,例如催收、数据使用等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4,金融科技方向的合作需要循序渐进,关于核心环节的限定如何把握。5,征信体系是信用相关业务升级的基础,征信体系的完善是否依靠牌照化即可解决。6,在鼓励创新的背景下,业务合作推进过程中的细节规定,如何避免高利率覆盖高风险可能造成的兑现风险,从业公司牌照化是否可以有效清理非合规业务。7,如何开展更符合中国消费金融国情的业务创新?

因此报告引入全球视角,筛选全球具有代表性的消费金融企业进行分析。详细内容点击报告全文阅读或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消费金融系列研究获取:CapitalOne是怎样炼成的、日本消费金融如何卷土重来。

三、中国消费金融发展建议

通过结合国外消费金融发展背景及成功经验,基于中国消费金融发展趋势及现状,对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思路提出几点建议。

3.1美国消费金融发展启示

相比中国,国外的消费金融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市场已经步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成熟的运作模式。但是各地区间行业监管、用户消费习惯、信用体系等方面相差较大,不同地区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也是消费金融发展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次报告添加全球消费金融研究,从国际消费金融巨头企业切入,试图通过分析国内与国外消费金融发展的差距,为国内消费金融创新思路提供参考建议。在本报告中,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选取了美国具有代表性的消费金融企业作为地区代表进行分析说明。

Capital One: 成立于1994年,由金融公司Signet(后被富国银行收购)信用卡业务部门剥离,是一家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控股公司,主要为消费者、小企业和商业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业务板块可分为信用卡业务、个人银行业务、汽车金融和商业 银行业务。如今已经发展为美国排名前三的信用卡发卡商、排名前十的银行和排名前五的汽车金融服务商。

Capital One的出现恰逢美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成熟时期。由于征信体系已经发展相对完善,风控监管系统也相对健全,创新型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始蓬勃发展,例如早期出现的固定期限利率抵押的分期贷款、发薪日贷款等。

占据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产品同质化普遍存在,利率市场化严重,近乎所有银行的收费模式都是20美元年费和19.8%的年化利率。

Capital One基于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用户的精细化运营,除了降低信用卡的年化利率为中产用户提供信用卡代偿服务,还针对银行长期忽视的工人/次贷人群,根据不同客群特点,提供具有个性化定价的产品服务。随着大数据的出现,数字驱动战略很大程度上巩固了Capital One在差异化客户策略的优势,并被广泛应用于获客、转化、产品个性化推荐和沉睡用户唤醒等方面。

基于用户信息的个性化服务和定价除了依赖美国发达的征信体系,数据分析是Capital One决策的主要依据。自2002年推出“数字驱动战略”后,Capital One平均每年尝试8万个以上的大数据实验分析,公司的信息决策战略(IBS:information-based strategy)是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技术决策的先例,企业的用户营销、产品匹配、风控系统、门店经营等环节全部是由数据驱动。

除了IBS战略,相辅相成的是测试学习策略(Test and Learn)。这套由Capital One建立的流程主要包括产品构想、数据获取、产品测试、方案调整和产品发布,可以帮助企业以适当的价格在恰当的时间向精准的客户推出合适的产品,测试对象包括产品设计、营销方式、市场潜力和商业模式等。Capital One的数百种信用卡就是基于测试结果设计,真正的实现了“千人千面”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测试学习策略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企业可以预测用户的决策行为,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占据主动权。能否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做出调整,是对大型企业的挑战。对Capital One来说,这两个重要策略带来对市场环境的快速反应,是其重要竞争优势。

不断完善的测试学习战略也使得Capital One可以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根据大量征信数据、沉淀的用户数据、用户以往的个人行为和违约记录,建立起用户风险决策模型,其效果会优于只参考一家或几家信用评分的效果。风控体系和测试学习战略相似,都需要长期并且系统的建设,得益于大数据的基础,Capital One的不良率一直远低于美国行业平均值(2018年底信贷不良率:1.56%)。

虽然2018年不良贷款率出现小幅上涨,根本原因是由于住房贷款余额减少,而汽车贷款的违约率上升导致。

除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为风险控制提供可能,Capital One表现良好的不良率和逾期率也得益于其较高的核销率。Capital One对其逾期180天以上信用贷款的核销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处于上涨趋势,加之连年增加的贷款损失金,对Capital One降低不良率起到积极作用。即便企业利用提高核销率降低了不良率,但是仍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表明Capital One对中高风险用户的把握,已经可以通过差异化营销、定价和风控实现对高风险有效覆盖。

信用卡作为Capital One的主营业务也是特色业务,随着多元化战略推进,公司利息收入比例从2009年的59.29%上涨至2018年的81.48%。虽然利息收入出现了大幅波动,但是稳定的收入结构和持续上升的资产收益率,表明Capital One的经营正在向传统业务回归,较高水平的净利息收入也体现出Capital One差异化客群定价的优势。

虽然收入结构目标仍表现出以信用卡业务为中坚力量,但是近几年净收入增长见缓,2014年甚至出现了下降,而2018年增长率仅为4.21%,信用卡业务或许已经到达发展瓶颈;而从其退出住房贷款市场可以发现,Capital One正在努力构建信用卡、个人银行和商业银行三大板块的多元化结构。亿欧智库认为:2018年产品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未来或许仍会抵消其他业务利率上涨,导致公司收入增长乏力;但是由于汽车金融业务的利率较高、贷款准备金下调带给企业更多利润空间等利好因素,短期内信用卡和个人银行仍会是Capital One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版块,将持续增长;而商业银行作为多元化结构的有力补充,将维持稳定。

随着Capital One业务的发展趋于稳定,而信用卡领域出现新玩家Synchrony、Deserve等,银行产品开始对标信用卡机构创新,长此以往,Capital One的优势就会逐渐弱化。尤其是面临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的压力(2014年净利润44.28亿美元,到2017年净利润下降至19.82亿美元),加之业务经营地区过度集中、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Capital One也面临着行业革新带来的风险和困境。

通过对Capital One经营近三十年的重要战略和业务调整,结合美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造就其业务优势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图片5.png 

3.2中国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目前消费金融的创新模式激发了潜在市场的活力,多种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提高了金融的运转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行业向着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也因此为创新业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企业能力良莠不齐、各类创新模式缺乏监管指引、企业开展多重业务的不可控风险等潜在挑战也在催促着行业进行新的变革。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未来从市场、监管、数据、业务、科技和产品六个方面会表现出以下趋势。

图片6.png 

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发展趋势,针对产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外消费金融企业成熟案例,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其对中国消费金融发展启示如下。

图片7.png 

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发展趋势,针对产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外消费金融企业成熟案例,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其对中国消费金融发展启示如下。

图片8.png 

3.3中国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基于行业的理解对中国消费金融创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引导政策。针对创新业务的潜在风险积聚,立法明确监管主体,规范企业资质门槛、资金来源、数据使用等,制定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尝试创新型监管模式,改善消费金融发展环境。

完善征信体系。征信体系是消费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除了牌照化征信企业以规范其行为规范,鼓励各类消费相关企业参与征信体系建设,促进资源整合。

防范经济周期风险。不盲目追求消费金融规模的扩张,应考虑经济周期性下高杠杆导致的消费金融泡沫,提前防范经济降速负面效应的延迟风险。

供给侧多层次和产品多元化。鼓励消费金融产品及场景创新,和供给侧多层次发展,细化产业分工,丰富营销模式,对产品利率灵活监管,打造各消费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竞争的健康环境。

强化科技竞争力。开展业务创新的企业应建立核心竞争力,增强并优化科技能力,细化消费场景运营能力,挖掘传统消费金融业务优化空间,扩大科技对消费金融的促进作用。

数据驱动策略。建立数据驱动战略,明确数据价值,逐步建立有充分数据支撑的自动化和集成化信贷管理系统。

结语

近几年,我国消费金融规模快速增长、信贷结构也得到了一定优化,并且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主的面向不同群体的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体系。我国以消费信贷为代表的消费金融行业快速发展有其必然性,而且未来仍有广阔的空间。在实践中,消费金融业务在客户类型、市场营销、产品和业务模式、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与其他信贷业务相比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消费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满足消费者金融需求、促进消费升级的同时,也产生新的风险和问题,亟待加以规范。但是从行业整体发展空间来看,预计我国消费金融行业整体仍会有五年以上的高速成长期,预计表内消费金融占总信贷规模有可能突破25%以上。当然,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监管环境将日趋严格,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运营会越来越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合规经营的消费金融机构的优势会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