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世纪的世界同时存在着两股影响巨大的力量,蒙古帝国的西征和欧洲十字军的东侵。伴随着蒙古铁骑三次隆隆地踏响欧亚大地,东亚的金、西夏和南宋,中亚的西辽和花剌子模、西亚的阿拉伯及其诸多分裂小国,乃至东欧的俄罗斯、波兰、匈牙利、阿塞拜疆等无不匍匐在蒙古帝国的脚下,西欧诸国也只能在惶恐中凝望着东方。虽然十字军的五次东侵最后以失败告终,且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皇在相互争权中两败俱伤,但英法两国都完成了封建秩序的初步确立,意大利半岛上的众多城邦则开始孕育现代商业文明。而在这两股力量的作用下,沿欧亚大陆分界线自北向南,波罗的海东岸开始接受天主教的影响,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被天主教的拉丁帝国所中断,北非的马穆鲁克王朝成为伊斯兰文明仅存的骄傲。与以上相比,南亚印度半岛上的德里苏丹国则经常被人们遗忘。
公元13世纪影响世界的第一股力量起源于东亚。曾经默默无闻的蒙古部族在黄金家族的努力下,通过三个阶段的征服,用一个空前绝后的帝国创造了游牧民族的终极辉煌,以至人们放眼元朝及其遥领的四大汗国几乎就可以领略大半个世界。而期间一系列突发事件又一次次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蒙古帝国的第一阶段征服是由成吉思汗领导的。1206年,38岁的铁木真统一漠北草原蒙古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其后,试图仿效女真人入主中原的成吉思汗首先将攻击的目标对准了割据西北且臣服于大金国的西夏。1209年,西夏在与蒙军进行了三次大战后,投降臣服,并立即对大金国发起进攻。而在此之前,南宋也曾在1206年进行了一次失败的北伐。所有这些都极大地牵制了大金国,间接为蒙古人的崛起创造了条件。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10万大军在野狐岭与金军展开决战,将金国40万大军一举击溃,随即席卷金国西京大同、东京辽阳,包围中都北京,迫使金于1215年迁都“南京”开封。在1216年攻打潼关不克后,成吉思汗率大军返回漠北修整,重用投降的契丹人提耶律楚材(1190至1244年)助其治国理政。此时,第一个突发事件不但将成吉思汗的进攻方向转向了中亚,而且成为蒙古帝国三次西征的导火索,也使大金国也得以残存近20年。
公元13世纪初,一度称霸中亚的西辽开始没落。1206年,曾经臣服西辽的花剌子模开始从西面向西辽发起攻击,并于1210年在怛逻斯附近打败西辽军队。而西辽东部的高昌回鹘和葛逻禄部首领也分别在1209年1211年转投了蒙古帝国;东喀喇汗王朝也趁机起兵造反,但被菊儿汗耶律直鲁古派兵镇压。1211年秋,被铁木真在1208年打垮后逃到西辽的乃蛮部王子屈出律趁耶律直鲁古外出狩猎之机夺取西辽政权。1218年,成吉思汗令哲别率领2万骑兵征讨西辽,将逃到今阿富汗境内的屈出律抓获,灭亡了西辽。但其他逃往的契丹贵族在波斯境内建立的“后西辽”直至1309年才被蒙古人的伊尔汗国所灭亡。在这过程中,花剌子模开始取代西辽在中亚的地位,先是在1215年灭亡了阿富汗一代的廓尔王朝,后在1217年向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巴格达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入侵。1218年,已经目空一切的花剌子模劫杀了成吉思汗的商队和使臣。这一突发事件直接导致被激怒了的成吉思汗暂时搁置了灭金的计划,于1219年亲自率领20万铁骑开始了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值得一提的是西夏拒绝派兵参战。1221年4月,蒙古军队攻破花剌子模都城玉龙赤杰城,在挑选出10万工匠送往东方、5万壮丁编入军队后,将其余居民悉数屠杀,玉龙赤杰被夷为平地。
1223年,追击花剌子模残部的蒙古大军翻越了高加索山脉,进入顿河流域,攻打已经分裂了的基辅罗斯,后转战于里海沿岸地区,大败钦察和罗斯联军等,一举荡平了伏尔加河以西的欧亚大陆腹地和北部。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最西边与欧洲连接的部分封给了长子术赤,新征服的中亚地区封给了二子察合台,新疆西北部的叶密立(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的地方)封给三子窝阔台作为临时驻跸之地(后由其孙海都以此为中心建立窝阔台汗国);自己则携四子拖雷管理整个漠北草原及以南的大片土地。1226年,东归途中的成吉思汗决定征讨不服征调的西夏,但在将西夏军主力消灭殆尽后,以64岁的高龄病亡于贺兰山。1227年,疯狂的蒙古大军攻破了西夏的都城,在将西夏王陵掘地三尺,将所有皇族全部屠杀后,将西夏改名为今天的“宁夏”,永远抹去了党项人的印记,包括神秘的西夏文字。
蒙古帝国的第二阶段征服是分别由窝阔台和蒙哥汗领导的。1227年,三子窝阔台根据成吉思汗遗命继承汗位,完成了蒙古帝国历史上第一次权利平稳交接。在地位经过1229年的蒙古各部首领忽里台大会确认后,窝阔台于次年在东、南、西三个方向同时出击。在东面,包括朝鲜半岛的整个东北亚在1231年被纳入了帝国的版图。在南部,蒙军经数战夺取陕西南部、河南北部及淮西一带,将金军主力消灭殆尽。1233年,蒙古帝国与南宋结成伐金同盟。1234年,蒙宋联军会师蔡州(今河南汝阳),金哀宗自缢,金朝遂亡。宋军虽想趁机收复部分失地,但被蒙古军队击败。蒙古大军随即南下进攻南宋。这一幕与上个世纪金宋联合灭辽如出一辙,只不过金灭北宋是在灭辽后次年,而蒙灭南宋是在灭金的45年后。在西部,窝阔台于1235年派术赤之子拔都率领号称50万的大军进行了第二次西征;于1237年底攻占莫斯科,1239年攻陷基辅,1241年击败并斩杀匈牙利军队7万余人,攻克佩斯城,屠城10万余众,前锋直指意大利的威尼斯,震惊的欧洲称之为“黄祸”。1241年底,窝阔台的死成为影响历史发展的第二个突发事件。蒙古诸部陷入激烈的汗位争夺,拔都闻讯率军撤回伏尔加河流域,颤栗惊悚的西欧才侥幸躲过蒙古大军的征伐。在这期间,南宋依托长江成功抵御了窝阔台的连续进攻,仅丢失川西成都。
蒙古帝国的第二次汗位传承在各方势力的不满中持续了10年。期间,窝阔台之子贵由曾短暂继承汗位。贵由死后,拖雷之子蒙哥在拔都等的支持下于1251年继位,同母的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三兄弟开始担当重任。1252年,蒙哥汗与二弟忽必烈共同南征南宋,派三弟旭烈兀率军进行第三次西征。在东部战线,1253年,忽必烈攻灭了大理国。1258年,远征安南(今越南北部),迫使其国王投降。此后,蒙古人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对南宋发起进攻。西路军由大汗蒙哥率领攻打四川,北路由忽必烈率领攻打湖北,南路由大将兀良哈台率领北上进攻湖南长沙。而西征的大军此时已在旭烈兀的率领下杀入两河流域,并于1257年攻陷了巴格达,在屠杀数十万众后,纵马踏死了末代哈里发,彻底灭亡了立国500多年的阿拉伯帝国。其后,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半岛上的圣地麦加,1260年攻占了大马士革,在荡平叙利亚后,前锋甚至攻占塞浦路斯岛,地中海沿岸诸国为之震动。拜占庭及和西欧各国纷纷遣使欲与蒙古结联盟。正在此时,影响历史进展的第三个突发事件发生了。1259年,蒙哥汗在指挥攻打四川东部的钓鱼城时被宋军火炮击伤后死亡。蒙古帝国第二阶段征服随之由于再次爆发的汗位争夺战而戛然而止。正准备进攻埃及的旭烈兀闻讯停止了西进,撤退到占据第比利斯,其留在叙利亚的5000余兵马则被埃及穆鲁克军队歼灭。已危如累卵的南宋政权也得到了短暂喘息。
蒙古帝国的第三阶段的征服是由忽必烈领导的。蒙古帝国的第三次汗位争夺战持续了五年。1260年,手握重兵的忽必烈在蒙哥汗死后自立为蒙古帝国大汗。1264年,忽必烈打败了受蒙古本土贵族支持的四弟阿里不哥,正式登基称汗。得知此讯的旭烈兀决定不再东归,但还是在1264年接受了成吉思汗给予的“伊儿汗”册封。此后,蒙古帝国在诸王的明争暗斗甚至相互攻杀中停止了在西方的扩张,并逐渐形成以忽必烈的元帝国遥领四大汗国的格局。其中:察合台汗国最初是1227年成吉思汗给次子察合台在中亚的封地。1246年,贵由登基后册封察合台第五子为察合台汗国可汗,后在忽必烈后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期间,由察合台第六子独立并一直延续,疆域大致包括今中国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钦察汗国最初是1227年成吉思汗赐给长子术赤在欧亚结合部的封地。1235年起,术赤长子拔都通过西征,逐渐将疆域扩张到东起叶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北接俄罗斯的广大地区。1243年第二次西征结束,拔都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都,建钦察汗国。因大汗帐色金黄亦被欧洲人称为“金帐汗国”。 拔都后来又将咸海东北之地分出“白帐汗国”;将咸海以北、西至乌拉尔河之地分出“蓝帐汗国”。二者皆以金帐汗国为宗主。1266年,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正式接受了忽必烈册封。钦察汗国后来随着蒙古贵族逐渐与当地游牧部族贵族融合,皈依了伊斯兰教,不断与相邻的伊儿汗国争夺阿塞拜疆等地。伊儿汗国是成吉思汗四子托雷第三子旭烈兀夺取的领地。在1264年旭烈兀接受忽必烈册封后,“伊儿汗”正式建立;疆域大致包括高加索及今伊朗、伊拉克等地,首都为今伊朗西北部的大不里士。伊尔汗国在1295年合赞汗继位后,将伊斯兰化定为国教,后逐渐伊斯兰化。窝阔台汗国建立最晚,但最初曾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驻跸之地,后由其长子贵由管辖,领土与西辽初期大致相当。蒙哥汗继位后,窝阔台的势力遭到了镇压和分化。1268年,窝阔台之子海都向西和向南分别夺取了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大量领地,建立窝阔台汗国。至此,蒙古蒙古帝国四大汗国基本形成。由于“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均出自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
在蒙古帝国的西部疆域逐渐形成四大汗国后,已坐稳汗位的忽必烈在1271年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今天的北京(称大都),随即发动灭亡南宋的最后决战。此时奸臣贾似道专权的南宋已全无招架之力。1273年,蒙古军队在回回巨炮的帮助下攻破了困守了近6年的襄阳,次年攻陷湖北武汉、沿长江东下。南宋度宗在惊恐中死去,年仅四岁的恭宗继位。1276年,南宋恭宗献出了首都临安。三年后,当最后一位被大臣拥立的小皇帝在崖山海战失败后被忠臣陆秀夫背着跳海,南宋王朝正式灭亡。此后,因炎热和雨林,蒙古帝国进攻南亚和东南亚的战争都无重大收获;1285年和1287年两次进攻越南北部,1287年攻击缅甸,1292年和1293年两次跨海攻击爪哇国等征战均以失败告终。1274和1281年,忽必烈也曾两次派军渡海进攻日本,但终为飓风所阻。尽管如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镰仓幕府还是被庞大的战争拖垮了经济,在存在百多年后走到了尽头。
虽然“世界史从蒙古帝国开始”的提法有些极端,但蒙古帝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却实在是“前无古人”的。虽然波斯、马其顿、罗马和阿拉伯等都曾经是地跨欧亚非三大陆的帝国,但他们的势力范围都不及欧亚大陆的总面积的1/5,非洲更只是占据了北部的一角;对于东亚的中华文明更是没有构成任何冲击。而欧亚大陆东部的大汉和大唐帝国虽然也曾傲然耸立,甚至一度在中亚地区竖起王旗,但对西亚和欧洲也没有任何大的影响。匈奴人虽然也曾纵横欧亚大陆,但至多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只有蒙古帝国不但铁骑霸跃欧亚大陆大半、长箭亦直至非洲,更依靠元帝国及其四大汗国的百年辉煌,使整个欧亚大陆在共震中一起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构成了13世纪世界最恢弘的篇章。然而蒙古帝国仅止于军事和政治上的征服,于文化和宗教上则多为被征服国所同化,因而最终被迅速分化及消亡。
公元13世纪影响世界的第二股力量来自西欧。在建立封建秩序的过程中,英国在王权、诸侯和教权三者的频繁冲突中不断寻找着利益平衡点,《大宪章》也因此被看做西方民主制度的开端。曾被强势诸侯困扰的法国则在与英德的征战中逐步加强了王权,并完成了法兰西王国的奠基。而曾复活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则陷入了与罗马教皇的长期争斗,中央集权也在诸侯间的纷争中彻底解体,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最终被虚化成一个符号。罗马教皇的影响也因之江河日下。
公元13世纪初的英国,所谓的国王确切地讲只能算是英格兰国王,北部的苏格兰和西部的威尔士并未实际受其控制,至于爱尔兰岛更是鞭长莫及了。至“无地王约翰”(1199至1216年在位)继位时,国王已完全失去了对强大地方贵族的掌控。但也正是这一背景促成了最早议会制度在英国的诞生。1214年,无地王约翰在布汶战役中被法国击败,失去了包括诺曼底在内的欧洲大部分私有领地,早已不满国库被刮空的贵族们乘机发难,一度攻占领伦敦;迫使无地王约翰在1215年签署了《大宪章》,约定国王在司法和税收方面的权力必须接受一个类似议会机构的限制。亨利三世(1216至1272年在位)继位时年仅九岁,根本无力与贵族抗衡,不得不长期接受罗马教皇的保护。这也成为其后来一直对教皇唯唯诺诺,任由罗马教廷对英格兰大肆搜刮的重要原因。1227年,亨利三世在开始亲政后试图重新恢复王室的权威,但其于1230年和1242年对法国的两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其纵容王后法国亲属获取权势和财富的做法也引起英国人的极大不满。不仅如此,亨利三世还受到教皇英诺森四世的蛊惑,在德皇还实际控制包括西西里在内的意大利南部情况下,于1254年替其尚在襁褓中的次子接受了西西里国王的封号,条件是为教皇提供战争军费,且必须自己通过战争夺取西西里王位。而此时的英国年已连续三年粮食歉收、民不聊生。1258年,愤怒的贵族武力逼迫亨利三世签署了放弃王权专制的《牛津条例》:规定国王不得任意没收土地及分配土地,国王亦不得擅自决定对外战争。1264年,在亨利三世宣布废除《牛津条例》后,内战爆发。反叛的贵族一度击败了亨利三世的军队,生擒爱德华王子,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但仅一年后,贵族的反叛便在内部分裂中被逃脱了的爱德华王子残酷镇压。尽管如此,1272年正式即位的爱德华一世(在位至1307年),还是保留了议会制的一些做法,并通过修订法令来完善对国家的管理,也因此确保了英国王室能够从征服者威廉一直延续到今天。1277年,爱德华一世正式吞并了威尔士,但对苏格兰的10年征战却以失败告终。而这些战争所增加的军费于1297年再次引发冲突,迫使爱德华一世再次颁布政令,规定在没有整个王国全体的同意、不是为了全民的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国王不可以再额外征税。尽管这一承诺后来又被国王违背,但毕竟开创了历史先河。
公元13世纪的法国,中央集权在对外扩张带来的巨大收益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英王狮心查理死后,法国开始在与英国争夺欧洲大陆领地的战争中占据主动。1204年起,腓力二世连续夺取诺曼底、布列塔尼、安茹等英王在欧洲的重要领地,极大地削弱了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欧洲的势力。1214年,腓力二世在布汶战役中彻底击败英国无地王约翰,甚至一度渡海攻入英格兰。1218年开始修建的巴黎城和卢浮宫成为是腓力二世为法国留下的最大遗产。其子路易八世(1223至1226年在位)进一步扩大了战果,使英王在欧洲的领地只剩下了波尔多和加斯科尼。1226年,年幼的路易九世继位(在位至1270年),由母亲布隆什摄政。在其长达44年的统治时间里,路易九世对内通过建立巡回法庭和统一货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设立火刑场和异端裁判所,强迫他们带犹太人的标志等,对犹太人等异教徒进行了严厉打击。对外,先是在1230年击退了英王亨利三世的进攻,后在1259年与英王亨利三世签订了《巴黎条约》,通过互相交换领地使亨利三世作俯首称臣。后来又同西班牙签订《科尔贝条约》,基本上奠定了两国以比利牛斯山为界的格局。出于对宗教的狂热,路易九世领导了1248和1270年的第七、八次十字军东侵。但在第七次东侵中,他的军队在经水路抵达开罗后,遭到了瘟疫和埃及军队的双重打击,自己也被埃及人俘虏,直到埃及的阿尤布王朝被马穆鲁克王朝推翻后,才在缴纳巨额赎金后被放回。在第八次十字军东侵中,他带领十字军在北非突尼斯登陆,但再次遭到瘟疫的袭击,本人也因此病死异乡。这使其在当时的西欧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297年被罗马教廷尊为“圣徒路易”。1270年,有勇无谋的菲力三世(在位至1285年)继位后,受他人蛊惑多次与西班牙发生战争,结果兵败而死。菲力四世(1285至1314年)继位后,通过联姻等手段吞并了富庶的香槟、波尔图和土鲁兹等地,使法国实力大增;1294年甚至以领主名义召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到巴黎受审,在遭到拒绝后出兵攻占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最后领地加斯科尼,迫使英国于1297年宣布休战。但所有这些相对于他在下个世纪所取得的成就都不值一提。
公元13世纪的德国,在根深蒂固的内部分裂和与教皇无休止的争权中没落解体了。亨利六世在上个世纪末死后,德意志人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冠的争夺一直持续到1208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为获胜的奥托在罗马举行加冕。也正是在这一年,亨利六世年仅14岁的儿子—西西里国王腓特烈在举行成年礼后罢免了英诺森三世为其指派的官员,开始独立行使权力;而在此之前,他则完全被作为监护人的英诺森三世所漠视,有时甚至不得不沿街讨食。然而此时英诺森三世已经无暇顾及腓特烈的狂妄了,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新皇帝已经开始入侵实际处于教皇操控下的西西里王国了。在这种情况下,支持腓特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英诺森三世的唯一选择。但关键的一步是由腓特烈自己走出的。1212年,腓特烈仅率几名随从北上他从未踏足过的日耳曼,在支持者的帮助下加冕日耳曼国王,后联手英诺森三世和法国击败了奥托,于1215年正式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腓特烈二世。但他并没有立即履行解放圣城耶路撒冷的承诺,也没有参加英诺森三世在1217年组织的第五次十字军东侵,因为直到1222年,腓特烈二世才基本平定了包括西西里王国在内的所有叛乱。1224年,他在那不勒斯兴办了欧洲第一所不受教会控制的大学。意大利南部在他治理下开始出现勃勃生机。1225年,丧偶的菲特烈二世与早已丢失国土的耶路撒冷王国女继承人结婚,这使得他再也没有理由拖延对耶路撒冷的出征了。1227年,菲特烈二世领导了第六次十字军东侵,但由于行动迟缓而被新任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开除了教籍。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腓特烈二世在次年抵达巴勒斯坦后,很快就与埃及的阿尤布王朝达成了和平协议,兵不血刃地收回了耶路撒冷,甚至宣布自己为耶路撒冷的国王。受到极大刺激的格里高利九世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诋毁腓特烈二世,包括蛊惑腓特烈二世的儿子反叛的父亲,甚至私下里将西西里的王位分别许诺给了英国的亨利三世,以及威尼斯、热那亚等城邦统治者。而腓特烈二世则回击以武力。两者之间的争斗一直延续1243年教皇英诺森四世继位。1244年,耶路撒冷城再次被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夺回后,面对新教皇英诺森四世的指责,菲特烈二世回应以兵围罗马。英诺森四世随即逃亡到法国里昂,宣布开除菲特烈二世教籍,同时授权法王路易九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东侵。失去教籍的菲特烈次欧不得不一直与各种反对势力斗争。腓特烈二世1250年去世后,鼎盛的霍亨斯陶芬家族日渐衰落,后继者再也无力控制日益强大德意志贵族。神圣罗马帝国在此后23年里帝位空缺,在混乱中陷入分裂,意大利南部被法国贵族乘机夺取。1273年,德意志一致同意用“七大选帝侯制度”取代统一的君主,毫无影响的阿布斯堡家族也因能够有多位成员先后出任名义上的皇帝,真正的神圣罗马帝国自此消失。此后,德意志诸侯割据的局面持续长达600余年,直至1871年由普鲁士人完成统一。分裂后的神圣罗马帝国城市间征战不断。教廷的权威也因与腓特烈二世的争斗而一落千丈。但这也使欧洲打破基督教数百年的枷锁、步入文艺复兴成为可能。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和热那亚等意大利城邦逐渐成为拥有独立立法、司法、行政体系和宣战权的城市。现代意义上的工商业也开始出现。
西欧各国对世界影响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几乎贯穿世纪的十字军五次东侵。但与上个世纪只靠教皇的振臂一呼,狂热的人们便踊跃参加收复圣地的战争相比,罗马天主教廷在本世纪组织的五次以埃及阿尤布王朝为目标的十字军东侵世纪上均以失败告终。1202年,拥有“万皇之皇”称号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号召的第四次十字军东侵遭到了西欧各国贵族的一致抵制。穷困潦倒的十字军团并没有出征异教控制下的耶路撒冷,而是在威尼斯商人的蛊惑下于1203年无耻地攻陷并洗劫了同样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 都城君士坦丁堡,甚至还建立了短暂的拉丁帝国,疆域包括小亚细亚西北部、巴尔干半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拜占庭帝国虽然在1261年得以复国,但只能是苟延残喘而已,再无任何历史影响。拜占庭帝国竟然因挑起十字军东侵而又在十字军东侵中灭亡成为莫大的讽刺。而1212年由3万多个小孩组成的“儿童十字军”居然被贪婪的商人卖到北非为奴,则彻底揭露了十字军东侵本质的丑恶。尽管如此,英诺森三世还是在1217年组织了第五次十字军东侵,但同样遭到了忙于争夺地盘的西欧各国的抵制。十字军虽然一度占据主动,但不久便因分赃不均陷入内乱。埃及人乘机发起反击。遭到水淹的十字军损失惨重,只能在签订毫无意义的停战协议后撤回。德皇腓特烈二世领导的第六次十字军东侵虽然成功收复了耶路撒冷,但其与异教国王之间出人意料的和解和友好则令罗马教皇震怒不已。法王路易九世领导的第七、八次东侵,一次自己被俘,一次自己半道而亡,为十字军东侵划上了不光彩的句号。
在十字军不断东侵埃及的同时,另一支西欧天主教势力对波罗的海东岸的入侵规模虽然不大,却因促成了德国普鲁士人时代的出现而历史影响深远。1202年,德国牧师阿尔贝特纠集没落德意志贵族、甚至是罪犯组成了所谓的圣剑骑士团,率先侵入了波罗的海东岸,试图用武力促成天主教在当地人(包括普鲁士人)中的传播,并得到了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的认可。但这支仅有几百人的队伍不遭到了当地人的顽强抗击,而且由于不服从罗马教廷的管辖而在各方势力的绞杀下几乎全军覆没。在这过程中,在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中的诞生的德国条顿骑士团开始在欧洲本土发展势力,甚至在1226年因帮助波兰公爵攻击普鲁士人而在东欧拥有了一块自己的专有领地,并获得德皇腓特烈二世授予贵族的特权。1237年,式微的圣剑骑士团与合并条顿骑士团,在欧洲多数国家拥有领地。“他们外表上像修士僧侣,但其实质上却是军人;脑子里装的不是《圣经》,也不是祈祷词,而是战斗!他们虽然身穿修士式的外衣,但外衣下面仍旧穿着骑士的甲胄。他们的武器不是说教,而是利剑和长矛!在圣战旗帜的掩盖下,掠夺财富成为唯一主题。”两支外侵的德国骑士团合并后,于1240年又伙同丹麦、瑞典入侵罗斯(早期俄罗斯)。此时的基辅罗斯虽然臣服于蒙古人的金帐汗国,但依然保持相对的独立。1242年,德国十字军在东北欧的冒险终于在“冰上之战”中惨败,此后再不敢向东扩张。即便如此,条顿骑士团还是通过大量吸引德国移民,逐步完成了对波罗的海东岸普鲁士人的征服,使普鲁士在几百年后最终融入并统一德意志帝国成为可能。
公元13世纪的北非,因阿尤布王朝以及取代它的马穆鲁克王朝成功击退了十字军的五次东侵,并使蒙古大军在第三次西征后终止西进而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大的骄傲。
阿尤布王朝虽然定都于埃及,但无论是萨拉丁还是其他国王都一直延续着重用中亚突厥雇佣兵的传统。其实早在阿拉伯帝国初期,就有大量高加索和黑海北部地区的突厥人被抓或贩卖成为阿拉伯人的奴隶雇佣军。由于没有了部族背景、身份低微、只能通过对雇主忠诚才能生存,马穆鲁克逐渐成为阿拉伯统治者完美的战士。“他们只知道拼杀、狩猎、骑射和战斗,以俘获对手、侵入别国为乐。他们天生就是打仗的料,毕生的追求也就是戎马生涯。……如何作战是他们百谈不厌的话题。”这是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对马穆鲁克的描述。后来,马穆鲁克成为对埃及奴隶雇佣兵的专称。1202年,十字军的第四次东侵并未对阿迪勒(萨拉丁兄弟)时期的阿尤布王朝构成直接影响。但在阿迪勒1218年死后,阿尤布王朝迅速分裂,其子卡米勒成为了埃及苏丹,叙利亚大马士革一带被其另一个儿子占有;萨拉丁的后裔控制霍姆斯和也门等地,贝鲁特等一些地中海东岸城市则在混乱中被十字军夺取。埃及苏丹卡米勒虽然在1219年成功击退了十字军第五次东侵,但却在1229年面对德皇菲特烈二的第六次十字军东侵时,选择让出耶路撒冷,因为对他来说内部的争斗更为重要。1240年,萨利赫成为埃及苏丹,与逃亡中的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组成联盟、试图吞并叙利亚。1244年,联军攻占并屠掠了耶路撒冷,并在与叙利亚苏丹和十字军组成的联盟决战中,几乎全歼了十字军在西亚的精锐。但花剌子模人后来又反叛并联合叙利亚苏丹反攻大马士革,结果被彻底击败并永远从历史上消失了。1250年,萨利赫去世后,其子虽然取得了抗击第七次东侵的胜利,但却失去了马穆鲁克雇佣兵的掌控,结果被杀。埃及开始进入马穆鲁克王朝时代(1250年—1517年)。其后,尽管马穆鲁克王朝在雇佣兵首领极其残酷的相互残杀中不断更换着苏丹,但由于不断有新的雇佣兵加入而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战力。1260年,马穆鲁克王朝联合阿尤布王朝的残余势力共同击败了留守在叙利亚的蒙古军队,并趁机从阿尤布王朝和十字军残余势力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大部。其间的1281年,马穆鲁克军队还再次击退了蒙古伊尔汗国的入侵。1291年,马穆鲁克军队最终攻克阿克城,彻底灭亡了耶路撒冷王国,随后将地中海沿岸十字军的残余势力全部清除。就这样,一群远离家乡的战士,用被出卖的生命在无止境的冲杀中开始书写北非此后300余年的历史。
公元13世纪的南亚,另一支突厥奴隶的队伍,虽然没有取得能够与马穆鲁克雇佣兵并肩的骄傲,但却依靠高山和炎热,成功躲过了蒙古大军的征伐,更在印度半岛北部建立了强大的德里苏丹国。1206年,奴隶将军库特布丁成为廓尔王朝在印度北部的实际统治者,在新都德里修建了大量的清真寺,并在廓尔王朝被花剌子模人灭亡后独立发展。1210年库特布丁死后,其女婿及后裔延续了他的王朝。地方穆斯林军事贵族成为德里苏丹国统治的重要支柱,在大力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对佛教等其他宗教进行了残酷,以至于1215年后,佛教在印度几乎销声匿迹了。但统一的王朝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半岛北部经济的发展。1290年,这个“奴隶王朝”被卡尔吉王朝所取代。而半岛南部在朱罗王朝1279年灭亡后,也再次分裂成难以清数的土邦。
横看13世纪的世界,蒙古帝国的版图包括了除日本列岛以外的整个东亚地区,中亚的全部,南亚和西亚的大部,东欧和中欧的一部分。其领土面积甚至超过了鼎盛时期的苏联和美国总和。虽然蒙古帝国分裂的趋势最终无法避免,但元帝国统治下的蒙古帝国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外还是维持了相对的统一。尽管太多的杀戮使无数古城永远化为了历史尘烟,但世界毕竟因为如此大规模的冲突和人口大流动而前所未有地如此接近;以中国的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和西方的天文、医学、历算为代表,东西方文化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流。自这时起,在对物质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求知中,欧洲人对基督教的疯狂崇拜被极大地削弱,与之相伴的是东方的儒学复兴和西方的文艺复兴的萌芽;现代意义上的工商业也在战争中得到迅速发展。当奥斯曼帝国在14世纪骤然崛起,把通往东方的贸易通道生生切断,已经苏醒的欧洲被迫把目光转向了西边的大海,并在前往东方的渴望中为大航海时代的来临积蓄力量。
在被蒙古帝国征服改变的人类发展轨迹中,当今的世界从那个时代开始,世界也因之而走向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