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昭铭
愈来愈多观察家认为,人类社会刻下对于人工智能(AI)的「超乐观」愿景,不论现阶段的设想看似是如何「天马行空」,最后都可能被证明为「欠想象力」。毕竟,AI的发展潜能虽说不可限量,但目前主宰AI应如何策略性发展下去,却还是要倚靠人类的想象力。
吊诡的是,喜欢与否,目前人类的想象力,相比于行将出现的AI,可以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起码软银总裁孙正义如是说。
原来,年前早着先机入股阿里巴巴后,被市场誉为「具备辽阔科技视野」的孙正义,近日被问及AI会比人脑聪明多少时,坦言表示:「普通人的智商可能在100左右,爱因斯坦的智商大概是200,但是人工智能的智商可以达10000!」
孙正义推论的依据是,「人类有大约300亿个神经元,可以把它们假设成二进制连接。而一个芯片内,却有高达数十亿个晶体管可以进行非常复杂的运算。所以,AI要超越300亿个神经元的能力,绰绰有余。」
撇开AI会否真的完全能取代人脑,甚或一如一些科幻小说所说,AI最终会否统治人类的可能性不论,记者决定回到基本步,看看究竟AI的定义是甚么?应何去何从方算是正确的第一步?
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
浸会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巫伯雄认为,AI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为辅助AI长远及有序地发展。「比方说,以最普遍的家庭佣工机械人为例,机械人内大多会预置一个作为驱动其独立操作之用的软件。而其中较前沿的操作软件,应包括可以容许某一个机械人,与同组的其他机械人,作出互相沟通和协调;个中的任务目标,可以是完成指定的工作程序;而机械人之间所倚靠的沟通渠道,就包括寄存在互联网云端的大数据。」他说。
「把决策转化为动作,就是一般机械人的定义;大数据而言,由于只能算是完善AI决策的能力,却未必能以行动配合决策,不算是机械人。换言之,从决策上转化为行动,若过程是经过硬件,例如机械人行动,就是智能机械人。」巫教授说,从错误中不断靠信息作出更新及优化,就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配合了硬件,例如机械人,就是人工智能机械人。
中美竞赛研发AI
近年美国对AI的科研,军事以外,最吸引眼球的,要算是投放在医疗和健康护理的进展,可谓一日千里、百花齐放。AI医疗科研的资源,由于是来自大数据,上至影响深远的基因图谱分析,下至一览无遗的电子数据存盘(EMR)搜寻,都一应俱全,包罗万有,不单可辅助家庭医生的普遍断症水平,某程度上,甚或可借助AI的断症系统,达致等同于专科教授的水平,对病人而言,可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记者问,中国方面又如何?假设AI在中国的发展,的而且确具备大行其道的潜力,究竟以哪一种AI的取向,会是较为符合中国国情,能够一举雷厉风行起来?
新鸿基金融集团财富管理策略师温杰认为,人工智能「中文语文」文字识别,应是优势所在,因为这方面AI不单已是领先于全球,可见的将来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温杰以翻译一本IPO招股书为例,内地一般需要起码4个人、4个星期的人力和时间,方算达致专业水平。但据最新的AI软件,同一工作,只需一个人一个星期就完工,水平亦不遑多让,可说是是融合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典型应用例子。
AI经济学而言,温杰认为,百花齐放,容许企业家精神推动其脱颖而出,是关键所在。「AI的发展竿头日进,今日匪夷所思的事未必一定是痴人说梦;比方说,微软Bill Gates认为,取代了人类工种的机械人须打税,可能只不过是因为他的视野较一般人先进数十年而已。」此外,他指出,既然香港的强项是金融,大力发掘AI该方面的潜力,就可让香港在中美角力以外,各司其职地寻找其价值所在!
巫教授则认为,科技发展有其必需的元素,一是政府需要把资源投放在没有盈利可言的基础科研上;此外,亦需要持续投放巨额的资金在各范畴的研究,使得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聚集在研究院内。凡此种种,都是美国方面推动科技发展所具备的条件。中国似乎暂时仍未有相类似的研究系统,故仍难望其项背。「传统上,美国有把颇多资源投放在国防方面,因为美国相信,国与国竞争的胜败,是取决于其科技水平。所以,美国最前沿的科研,都见于国防上,包括无人驾驶飞机在内。说到底,就算是现时无人不识的互联网,其源头也是来自美国军用。」巫教授表示,由于中国这方面的发展,是较美国和俄罗斯迟上很久,所以科技落后于这两国也是正常。
中国需建基础科研系统
他语重心长指出,中国需要急起直追的是,建立例如一个有效的基础科学研究系统,来推动及吸引全球最优秀人才加盟。如此一来,既可在大学分析院内培养自己人才,从而也有望推进基础科学的发展。「中国政府必需要有效地朝着,有互相学习能力的智能机械人方向发展作出科研。因为这会决定中国的国力,某程度决定继续生存下去的模式。简言之,倘若这方面技术的掌控是落后于欧洲和美国太多的话,就是灾难来临的源头。」巫伯雄如是作结。
《大时代》是以香港为根基的财经金融中文月刊,由股票分析师协会(IFAPC) 、证券商协会(ISD)、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HKSFPA)、香港贵金属同业协会(HKPMTA)、香港金融科学院(HKAFS)全力支持出版,并于2015年10月推出创刊号,首年以非卖品形式在各大证券行、商会等免费赠阅,并邮寄予上市公司管理层、证券投资者等读者。本刊由2016年10月起改为公开发行版,于7-Eleven、Circle K等便利店及各大书报摊发售,发行量五万本。
本刊风格为综合性财经专业刊物,宏观报道以拓宽读者视野为宗旨,内容包括由本刊採编的深度报道封面专题,对香港、国内及国际经济环境作深入报道分析等。本刊亦会邀请专家学者、上市公司管理层及知名股票分析师就多个中国国家政策议题撰写分析解构文章。微观报道则有名人访谈,公司巡礼、人物专访,以及由主要证券金融机构提供的市场走势分析等。本刊不忘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趣味性内容,并邀请名家围绕衣、食、住、行等主题撰写生活副刊文章。此外,本刊姊妹机构《大时代.炒一番》手机应用程式亦同时推出,当中包含本刊每期的文章内容、资深分析师和专栏作家的股票「贴士」以及股票报价,协助股民发掘买卖股票致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