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棋问题 和棋问题一直是大家觉得头疼的问题,因为和棋的观赏性还是不怎么好,再者象棋设计的初衷也是和棋,但随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和棋的要求也更高,和棋已没有意义了。最近几年随着象棋商业化加入,和棋也有钱分,所以为了以和为贵,和棋更是太多了,比如上海队的队员。这些队员已经成为资深的和棋手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海队的灵魂人物胡荣华是反对和棋的人物,他更是提出了超快棋和棋黑胜的象棋规则 。2020年象甲比赛是最近这些年最没有观赏性的比赛了,因为和棋太多了,大家都想着和气生财。所以针对这个和棋太多的问题,我建议: 1。和棋双方都没有奖金。 比如象甲和棋一盘都有一万的出场费。胜一盘二万,大家一看胜一盘不容易,毕竟参加象甲的选手实力都差不多,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大家都像是商量好的一样,都走和棋谱,都拿一万,皆大欢喜。棋手钱是拿到了,但对棋迷来说这种对弈没有一点观赏性,谁爱看?这倒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有些棋手并不喜欢下和棋,喜欢拼杀,比如王天一,他就是棋界的另类,他不喜欢下和棋,喜欢攻杀,但大部分人喜欢和棋,所以大家对王天一这种拼杀性格并不喜欢 ,非常排斥他,但又下不过他,于是王天一在棋界的朋友并不多,没办法,王天一等于是断了他们的财路。 2。和棋不计积分。 还是拿象甲来举例,和棋记一分的积分,于是大家都想着和棋多好啊,即能拿钱还有积分。 如果是我来定规则 ,我就会这样定规则:和棋了,双方都扣一分积分,赢的得二分积分,输的扣二分。这样下来 也许会有些人的积分会是负分,但至少对弈会很精彩,和棋会少很多。这样下来大家按和棋谱走的就会少很多,大家都会动脑子,想着求变,这样中国象棋才会有出路,也才会更精彩。 二:个人赛规则问题 个人赛的重要性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个人赛冠军是所有棋手梦寐以求的事,没有任何比赛的重要性可以跟个人赛相比。所以个人赛的规则尤为重要。 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个人赛开始采取了一局定胜负的晋级规则。这种规则非常不科学,有很多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并不能代表棋手的真正水平。换句话说,现在的个人赛冠军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至少没有按积分高低来夺冠的水平高。所以我建议还是按比赛积分高低来定。至少不要按一局有胜负了就定晋级规则 。 毕竟之前 的个人赛也是按积分的,象甲比赛也是按积分,就连碧桂园比赛也是双胜制,为什么像个人赛这种最重要的比赛还要用一局定胜负的规则呢?积分制虽然比赛的盘数会多很多,但一直以来很多全国冠军也是这样选出来 的,比如许银川 ,吕钦,柳大华等,现在怎么就不可以呢?大赛事的规则肯定不能儿戏,应该制定更科学的规则,尽量减少偶然性夺冠的概率。 三:特大与大师的评定规则也要改变 现在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的评定规则是:只要具备以下其中之一即可: 1。全国个人赛冠军; 2。三年内二次获得全国个人赛前三名 3。四年内,在协会指定的比赛中,达到规定之标准。 4。四年内两次达到胜率规定标准。 但依照1982年中国象棋协会特级大师审核标准来看,棋手要获得象棋特级大师称号,必须至少获得三次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个人觉得还是这个规则比较合理,毕竟现在特级大师实在太多了,很多特级大师实际是水特,很多还不如大师水平,于是就有很多特级大师”德不配位“,这种情况真 的好么?而大师的评定就更容易些了。 晋级为中国象棋大师,只要具备以下其中之一即可: 1、全国个人赛甲组前十六名; 2、全国少年赛甲组冠军; 3、四年内,在协会指定的比赛中,达到规定之标准; 4、四年内,两次达到规定之胜率。 大师比特大弱是正常的,但每年都有的个人赛都取前十六名是不是会有点多呢?借助团体赛升特大或大师的是不是更不合理了呢? 所以我个人认为特级大师还是按1982年定的规则比较合理,特级大师要有高一点的难度,尤其是现在的规则什么一局定输赢的,特级大师选定实在不科学。 还有我还建议称号还可以进行降级,如果活跃在一线的棋手,胜率过低(设一个警戒线)特级大师要降为大师,大师也要降级,当然到了年龄退休 的退休了的不算。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想早点退出棋界的可以享受国家运动员的待遇,但要低于目前享受的待遇。
我的位置:
浅谈中国象棋的问题与建议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