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也是一种高雅的境界。人生,因静从容;岁月,因静美好;思想,因静致远。那么,为什么“静”字中还会有一个“争”呢?有争怎么会静呢?“静”的造字原理是怎么样的呢? 《说文》:“(静),审也。从靑,争声。”徐锴注曰:“丹靑,明审也。”《说文》之解,徐锴之注,令人莫名其妙。心静有利于思辨,思辨曰“审”,但静是审的条件,而不是审本身啊。徐锴见静从靑就言丹靑,岂不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嫌!静与丹青何关?丹青与争牵扯在一起又表示什么意思?搞不明白嘛。《说文》认为,“静”字是形声字,其中“青”为形,表义;“争”为声,表音。这种说法恐怕也站不住脚,且不论形声字的提法是否歪曲了古人造字的方法和规律,只是“争”和“静”的声母、韵母皆不同,如何表音?倒是“青”和“静”的韵母是相同的,若表音也是用“青”来表音。按形声字提法,若用“青”表音,那么表义的就是“争”。用“争”来表示“静”的意义,岂不又成了笑话?争和静能牵强附会到一起吗?通常讲,静与动相对,静应该就是不动的意思。这样理解,不能说不对,但过于刻板肤浅,也不能触及到“静”字的造字原理,同样不可理解为什么“静”字中有“青”有“争”。 子夏故坛认为,“静”是个会意字,而不是什么形声字,因为形声字的提法本身就很荒谬。形声字的问题,子夏故坛有专文论述,这里不再节外生枝地加以赘述。“静”字从“青”从“争”,是会意字。所谓“青”,乃指五行之色。青是东方之色,五行属木,为春天之气色,“青”代表春天那种生发、向上的朝气。比如青草,就是指还在生长期的草。再比如青年,就是指还在生长年龄的年轻人。再比如青云,就是指正在形成且不断升腾的云。再比如青石,就是指质地致密、坚硬结实,还远未到风蚀老化阶段的石头。“争”者,竞也,夺也。所以“静”字有万物争春的意思,正如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述的那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这儿,也许有人就有点不耐烦了:“说这么多了,万物争春和静字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别着急,听了下面的论述,你也许就明白了。 古圣人的人文哲学思想比现代人深邃得多。造字的圣人认为,“静”并不是一动不动,呆若木鸡,而是指一种从容的状态。万物争春,争的不是物,而是时。争物者嚣,争时者静。春天来临之时,前几天还是冰雪覆盖的大地,当你不日再次看到这片土地时,不知名的小草已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染绿了这片土地。在你不知不觉中,人家已应时而出,开始体现其生命的价值。人家没有争物,人家争的是时,没有一点喧嚣,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就人而言也是这样,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万事开头难,春天是绸缪的季节,君子以经纶。君子争时不争物,抓住了时机,就赢得了未来;抓住了自己的青春,也就赢得了人生的金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己有了丰厚的收获,还用得着再去和别人争吗?收获从来不是靠与别人争物获得的,只有与天争时,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少时争时,奋发向上,则老而安逸,怡养天年,岁月静好。 “静”的本义,与其说是“万物争春”,不如说是万物争时,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争物者嚣,争时者静。你若争时,天下莫能与你争。争时者没有争物者那种喧嚣的气焰,有的只是自我充实的努力和默默的付出,静静地、悄悄地,不知不觉中已经站在了更高的竞争层次,你自然而然得到的,是别人想争也争不到的,所以也就不会有别人来和你争,何其静也!这正是“静”的深层次内涵。静者,止也,止其所也。静者如山,在《易》中,艮为山为止,故最后把《艮卦•彖传》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我的位置:
“静”字里面为什么有个“争”字?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