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农民养老金只有数百元?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

第一,制度实施的时间晚 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是从1992年10月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2014年之前,虽然个人没有缴纳社保费,但地方财政直接为员工负担了社保费,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成熟的时间早,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次实施于2009年,到现在仅有12年发展历程。由于制度兴起和发展的时间相对较晚,还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因素,或者说还存在一些尚未克服的障碍,因此,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迟迟没有落实到法条里。没有法律制度作为约束和保障,基础养老金调整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第二,农民参保意识较低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的一大障碍,就是大部分农民的参保意识较为薄弱,一些人思想存在狭隘性,而且抱有侥幸心理,对于需要缴费的项目,第一反应是抵触。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根本原因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的社保服务体系相对落后。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社保的缴费工作是由村干部下发通知并组织缴费,但我国大多数农村的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本身缺乏社保相关专业知识,甚至存在很多缴费误区,导致他们很难从根本上调动村民的缴费积极性。 第三,农民缴费档次较低 由于多数农民不了解社保的重要性,基本都是按照最低档次缴费,目前大多数省市的最低档次是每年200元。对比农民的缴费水平,每月100多元的养老金,可以算得上是超高的回报率了,国家已经在尽力照顾农民朋友了,农民想要继续提高养老金水平,不能只依靠外部扶持,还需要自己从自身做起。我国养老保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农民的养老金一部分是政府补贴,同等条件下补贴标准一致;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个人账户本息余额÷计发月数,只有个人多缴费、长缴费,才能切实提自己的养老金水平。 第四,农民缺乏社保知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是国家的福利制度,但制度宣传没有做到位,导致农民缺乏社保专业知识。实际生活中,很多农民都不清楚,除了个人缴纳的社保费外,只要当年在规定时间内缴费,还能拿到国家的补贴金额,且补贴标准和个人缴费档次挂钩,个人缴费档次越高,政府补贴标准越高。如果这一好处推广后,将会有大量人口为了补贴而提高缴费档次;还有很多农民认为缴费档次不能更改,选定之后只能按照统一档次缴费15年,所以一直按照同一档次缴费;还有人认为按照高档次缴费后,将来万一发生意外,社保费等于白白送给了国家,这些都是最常见的缴费误区,也间接影响了农民的养老金水平。 第五,财政和基金支付压力大 目前农民的基础养老金都是财政直接拨款,但近几年我国正在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体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财政支付压力大;加之农民缴费积极性低,养老保险基金没有大笔结余,不具备为老人大幅度上调养老金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