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北京人这个称谓代表着一些高贵,尽管这种高贵之感是完全没什么依据的,有人说北京人经常看不起其它地方的人也是源自于此。在那个经济还是甚发达,交通和信息也都不发达的时代,北京人出差或者旅游的时候,尽管是刻意的说普通话,还是会被当地人听出来是北京来的。然后本地人马上会问:“你是北京来的吧?”,被问者会回一个凡尔赛式的微笑,询问都往往还会感慨一句“首都是个好地方啊”。作为北京土生土长,几乎不出北京的人来说,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其它地方的人对北京会有那样一种景仰和艳羡的感情。因为北京人在北京可以完成一生中所有的事情而不需要去别的地方,所以可能并不知道,很久以前其它地方的人想来一趟北京不仅仅是买一张车票那么简单。北京是首都,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最好的东西往往都在北京,所以就算是普通的北京人也能见到最好的、吃过最好的,能最早接触到最新奇的事物。正是这种差异,让其它地方的人不自觉的觉得自己不如北京人,就仿佛中国人看西方国家的人一样。 但是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发展,各地在软硬件方面和生活水平上面与北京的差异不断缩小的时候,北京人这个词开始出现某种负面定义。那就是好吹牛、没进取心、好为人师还排外。因为光环没有了,差距缩小了,网络的普及削平了信息的不对称,北京人没有了先人一步的机遇,所以其它地方人的再看北京人也是平头老百姓,没什么可比别人高一头的地方。 北京人中还有一批人十分纠结于老北京这个问题,他们经常驳斥其它北京人不够老,不够根红苗正,这种现象在上海也会出现,这可能是超级大都市的普遍现象。由于特殊的原因,北京基本上是一个人口纯流入城市,作为首府,尽管很多人说着北京话,户籍地写着北京,但是这些人的父辈或者祖父辈并不是北京人。我这一代的人中,很多人的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都说着方言。这些老一辈是随着解放军或者后续的建设大军入驻北京的。这些人的后代并不被一些在1949年前就生活在北京的人的后代所认可,这种人我称之为京粹主义者,排外的人中大多是这些人。 我自己分析这种京粹主义有其历史原因。北京有句老话,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这与北京的地理环境有关。东、西指的是老的东城区和西城区,也是明清北京城中规划的内城,能住在内城的人不是国戚就是官宦。南指的是宣武、崇文两区,也就是外城,这里住的人就是给内城提供服务保障的人员,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当然主要是平头老百姓。至于北就是城墙之外了,而且听说当时许多宦人在北边养老,中关村附近很多的寺实际就是这些人的养老之所,这个贱可能是由此而来。 北京作为皇城和首都,能在京为官的都是全国的尖子,而且随着官职的变化,有可能外放或罢黜,所以内城反而流动性不小。而南城中的贫民却相对稳定,会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他们也没有条件去其它地方,那从地理上来讲真正的北京人正是这些人。 我们熟悉的老北京人确实也都在南城,因为这些都是平民吃食,那些达官显贵才不会吃这些下水、边角料做的东西呢。所以提起老北京的美食就会是些小吃,而没什么菜系,过去北京的饭庄全是鲁菜。这也就是首府的悲哀,全国的精华全部汇聚于此,但是本地却剩不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