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动不动就一身汗,是“体虚”还是在“排毒”?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

汗,几乎与你终身相伴。高温下体育运动和劳动,一日最多出汗量可达6—10升。所以,汗对人体至关重要,绝非“废物”。经常出汗是什么原因?有的人在稍微走动了下,就大汗淋漓,却不知道为什么,竟比平常人更容易流汗,下面一起盘点下为什么那么容易出汗。出汗越多,“排毒”越多?个体的体质不同,出汗量也有所不同,出汗量多少还与气温环境、体力劳动的强弱程度等有关。据科普中国介绍,24小时内,正常成年人在不知觉中蒸发的汗液能达到600~700毫升,相当于1.5瓶的矿泉水的量。而在夏季,出汗量较大的群体尤其是室外劳力工作者,一天的出汗量甚至能达到1000-3000毫升,约2-6瓶矿泉水的量!

我们常听说出汗能“排毒”的说法,其实,汗液只能排出人体体内一小部分的代谢“毒素”,完全依靠出汗来进行排毒,是不靠谱的。 人体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毒素”,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排出体外:尿液、粪便和汗液。 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尿液,其次是粪便,汗液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如果想要通过出汗来排出体内代谢产物,其实是非常微量的。 如果按照民间的观念,和出汗相比,良好的肾功能、胃肠消化功能其实才能更有效地排出代谢产物,避免“毒素”在体内积聚。 常见的出汗方式 1、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2、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 3、战汗 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4、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 5、头汗 出汗仅限头部。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 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阴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但小孩睡觉时也常常头部出汗,若无其他症状,则不属病象。 出汗多的解决方法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5、控制自己的欲望。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如何排出一身健康的汗? 大量流汗易造成脱水,如果纠正不及时,身体会电解质紊乱,可出现肌肉痉挛、抽筋、恶心、呕吐、眩晕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因此,及时补水是关键。尤其是在夏季,要每天主动足量饮水,不要在感到口渴时才饮水,养成定时主动饮水的习惯。 我国的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士每天饮水1700毫升,成年女士每天饮水1500毫升。当然,饮水量不是固定的,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运动时、户外作业时、气温高时,就可以多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