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刚过,汛情又至。 对于国人来说,洪涝灾害并不罕见。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是其典型特征,故而每年汛期都会面临不同幅度的降雨量提升。而南方又多为丘陵山地,地势高低不平,地形较低之处遇到暴雨常常会被淹没。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一旦雨量大且集中,便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历史上,洪灾“光顾”华夏大地的次数极其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里,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要发生3次;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次,平均每3年发生1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洪涝灾害更是几乎年年都有,仅在上世纪50年代的10年间就发生大洪水11次。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同样经历了多次洪灾的侵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1998年特大洪水、2010年南方特大暴雨和2016年气象灾害。 洪涝灾害的发生,毫无疑问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冲击,理论上至少存在三条影响路径: (1)破坏农作物和家禽牲畜,同时可能会因为果蔬、肉类等食品的减产而降低食品供给,进而推高通货膨胀; (2)毁坏房屋、道路、桥梁、水利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造成经济损失; (3)迫使部分工厂与项目停工或延期,并引发交通运输受阻和通信的中断,由此影响一些行业的生产进度。 然而,洪灾并非只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它还能起到刺激增长的正面效果。一方面,洪涝损坏的房屋、道路、水利设备等固定资产与基础设施,需要在灾后进行翻修或者重建;另一方面,特大洪水会引发人们对于防洪短板的高度重视,势必需要进行额外的基建投资以增强防洪能力,如修建大坝、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等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投资支出,并对经济增长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逻辑如此,真实情况如何,我们还要基于官方数据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的位置:
南方洪灾将给中国经济造成多大冲击?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