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挑战 1. 西方发展援助机构的权威受到冲击: 从上世纪50 年代由西方主导的全球性发展援助开始以来, 对发展援助西方中心主义、附加政治条件、低效等缺点的批评声音就不绝于耳。上世纪80 年代结构调整援助的失败对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也使以世界银行 (简称“世行”) 为代表的西方发展援助机构的权威受到了严重冲击。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始, 世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回应外部批评, 但这些改革并未真正触及世行援助实践的西方中心主义和自由主义内核。世行设计发展援助项目, 受援国被动接受项目的模式毫无改变。由于西方专家主导的援助项目设计往往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复杂多样的国情, 使得相关援助实践的效果非常有限。 2. 世界银行缺乏战略方向: 世界银行有一个庞大的执行董事会,以及庞大却缺乏效率的员工队伍,但由于执行董事会主要代表国家利益行事,因此难以形成一个长期的战略。Sachs认为,由于美国把世界银行视为美国外交和国家利益的延伸,所以理所当然认为应当由美国指定世界银行行长,但至今为止,没有一任行长是经济发展方面的专家,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世界银行没有一个战略、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完全成为了实现美国企业利益的工具。 3. 世界银行贷款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错配: 到2011年6月底,世界银行对非洲的贷款只占到贷款余额的1.1%,而相对条件较好的亚太地区和南非则分别占到了19.7%和9.8%。导致供需不匹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收益率的问题。世界银行虽然不是纯粹的商业机构, 但主要靠从金融市场融资的特点决定了世界银行要考虑贷款的回报率, 这会导致世界银行的贷款业务与减贫目标背道而驰。从世界银行在不同地区贷款回报率可以看出, 2011年, 世界银行在非洲的贷款回报率只有0.7%, 不足以支付融资成本, 而在拉美和亚太地区则分别达到2.5%和2.0%, 世界银行在拉美和亚太地区的贷款, 又主要流向了墨西哥、巴西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外部挑战: 1. 新兴援助国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竞争: 世行面临着来自新兴援助国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造成了世行客户的流失。一方面, 新兴经济体本身就是世行最主要的客户群体。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 其忍受商业性金融机构高利率贷款的能力也在增加, 其对世行条件苛刻和审批时间冗长的贷款的忍耐力不断降低。另一方面, 新兴经济体正在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发展援助当中, 成为新兴援助国。他们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多元化的资金选项, 从而扩大了后者与世行进行援助谈判时的回旋余地。更为重要的是, 新兴援助者采取了与世行截然不同的发展援助路径, 并赋予了受援国充分的主导权, 因而受到广泛欢迎。
我的位置:
世界银行困境!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世界银行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