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业绩蒸蒸日上的公司,舆论和大众都认为其管理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有凝集力的、战略是有前瞻性的。。。。。。但只要它业绩急转直下,曾被认为超凡的策略都变成“罪证”,被研究和嘲讽,意见领袖们希望总结出“方法论”,让更多公司引以为戒。。。。。。 成功本是结果,却常常被当成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对商业世界产生了这样错误的理解?导致我们误解公司业绩来源的障眼法又是什么?瑞士洛桑国际学院教授罗森维在《光环效应》一书中“毒舌”的替我们抽丝剥茧,一一道来。 光环效应光环效应 写在前面,我们是如何被种种假象迷了双眼? 商业思维认知陷阱包括光环效应、因果关系、单一解释、专注胜者、缜密研究、长盛不衰、绝对业绩、本末倒置、组织物理学。尤其是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大部分关于商业的理解都受各种假象左右,降低我们清醒思考的能力,使我们看不见影响一个公司业绩的真正因素。 倾向于将公司的整体业绩归功于企业文化、领导力、价值体系等因素。事实上, 大部分所谓的公司业绩驱动因素都要归功于先前业绩。 什么是光环效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针对上级对下属的评估方式进行研究。在一次研究中, 他让军官们根据一系列特征评价手下的士兵,这些特征包括智力、 体格、领导能力、性格等。研究结果令他大吃一惊。部分士兵被评为“杰出军人”,在各项能力上均得到极高评价;而其他士兵却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似乎军官认为一名英俊挺拔的士兵就应该身手不凡百发百中,鞋子锃亮,多才多艺善吹口琴。桑代克将这种现象称为光环效应(Halo Effect)。 光环效应有着不同类型。其中一种正是:人们倾向于根据整体印象对某项特质做出评估。光环效应有助于形成和保持和谐一致的心理印象,减少认知失调。不过,光环效应并不只是可减少认知失调。它还具有启发意义,人们利用这种经验去推测难以直接评估的事物。 例如,我们可能不清楚一款新产品的质量,但如果这是由一家口碑极佳的知名公司出品的,我们就会合理推断这款产品应该同样质量优异。品牌建设就是这样:创造出一个个光环,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对产品或者服务产生好印象。 来看看公司的情况。我们通常所知的一家公司最相关切实的信息是财务绩效。这家公司是否赢利,销售额是否增长,股价是否上涨。财务绩效看起来准确客观。数据不会说谎——ABB集团的情况正是如此:销售额和利润上升时,人们对它的组织结构、敢于冒险的企业文化和高层领导做出正面评价;业绩不佳时,评价就变得负面。是记者们夸张了吗?在某种程度上,是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有种天然的倾向,会根据我们认为可靠的线索进行判断归因。
我的位置:
迷惑你的9大思维陷阱:为何名人说的话更有道理?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