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自1895年开始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开始,到1906年前后组建北洋六镇大军,兵力从最初的7000人扩充至后来的9万人,成为清朝头号掌握实权者。以至弄的尾大不掉,清朝朝廷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上。
袁世凯崛起的过程并非一夜之间,如果早加防范,未始不能阻止他窃取大权。当年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都因兵力太盛,而被清廷猜忌防范。唯独袁世凯,清朝为何不采取措施,而是一任其发展呢?
其实也防范了,只是措施不力。
袁世凯最初在天津练兵,兵力只有7500左右,数量不多。虽然他练兵得法,选兵精干,战斗力比较强悍,但毕竟人数太少,并不算多大一股力量。当时北京、天津一带,驻扎着四支战斗部队,分别是武毅军(聂士成)、甘军(董福祥)、毅军(宋庆),以及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另外三支部队都有1万多人,兵力在袁世凯之上。
戊戌政变时谭嗣同劝说袁世凯举兵入京,去包围颐和园逮捕慈禧太后。大家都产生了一个认识误区,觉得只要袁世凯同意发兵,就能干掉慈禧、实现变法。其实以当时袁军的实力,就算他长途奔袭到北京,也会陷入与其他军队的拼斗,紫禁城还有皇帝的八旗宿卫兵力,“围园杀后”谈何容易。
戊戌政变后,直隶总督荣禄认为袁世凯告密有功,对他非常信任,便批准袁的建议,增募3000兵员,袁手下新军便扩充到了万人。
这时清廷手中兵力不少,荣禄在四军之外又组建了一支1万人规模的八旗兵,由自己亲领。袁世凯的实力并不突出,因而也没有人想到要防范他。
但袁世凯自己却一直留着心眼。山东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清朝命他率新建陆军到山东镇压,袁世凯打完义和团,还没回京,八国联军就打进了北京城。北京附近的四支防卫部队全被消灭,清军中央掌握的兵力,只剩下袁世凯所部。袁世凯趁着将兵在外,大力募兵扩军,等到八国联军退走,他带兵回北京时,手下兵力悄悄扩充到了1.4万人。
国家落难,自己发财,本来很不厚道,极易招惹物议。袁世凯早料到这一点,提前做了工作。慈禧太后从北京逃往西安时,袁不断派人沿途送去物资供应。返驾回京时,袁遣部将张勋率兵随行扈驾,走到河南时,又令大将姜桂题迎驾,不断献殷勤表忠心,因此获得了慈禧太后的肯定。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廷急切地要增强武备,由于袁世凯一军兵力太少,不足为恃,清朝决定以新建陆军为模式,大力扩充新军。
袁世凯此时已凭借其手中兵力,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专管编练新军事宜。
这个华丽转身,并没有助长袁世凯产生暴发户心理。他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借机扩充兵员上,而是在骨干人才上打起了主意。
自李鸿章和荣禄相继死去,大清没有一个强力的军事人物。袁世凯是唯一的合适人选,各界都对他寄予厚望。袁世凯利用这一公众心理,把李鸿章的嫡系骨干全部收入自己麾下,如杨士骧、杨士琦、孙宝琦、赵秉钧等,这些人多年从事淮军建设,有人脉,有能力,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袁世凯自己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把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从武备学堂毕业的一批人物召入自己麾下,让他们担任新军的组建和编练工作。
也就是说,当时清朝最懂军事、最熟悉新建陆军的人才,基本都被袁世凯收入帐下。当清廷决定扩建新军时,所用基干力量,都得从袁世凯部下抽组。这样扩建出来的军队,听谁的不听谁的,再明白不过了。
清廷在1902-1905年间,在袁世凯新军的基础上,扩建成了北洋常备军,共分为5个镇和一个京旗常备军。
不得不说,已是垂死之年的慈禧,头脑还是清醒的,她提出,北洋常备军不能全是汉人,必须组建一个全由八旗旗丁构成的军队。清廷据此组建了京旗常备军。
其余5个镇,虽说都是以清朝官方名义组建的,但因为无论牵头大臣,还是军中骨干,都有不少是袁系人马,段祺瑞、王士珍等人直接做了一镇最高统帅。北洋常备军,其实全变成了袁世凯的私家军。
后来清朝进一步统一了全国军制,把新建陆军统一编为六个镇。还把兵部、练兵处等改组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军队。北洋六镇,也就是日后北洋军阀的基本规模达到9万人,基本盘已经奠定。
六镇的官长一水全成了袁世凯小站练兵时的旧将,清廷的警惕心逐渐提高。袁世凯自知势力扩充太快,容易引起慈禧太后之猜忌,便主动提出,把北洋六镇其中的四镇统一交给陆军部指挥,自己作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只保留两个镇的指挥权。
清廷顺坡下驴,将其提升为军机大臣,外示优宠,内实夺权。袁世凯没想到慈禧这么狠,但他素来对慈禧颇为忌惮,也没敢多说什么。
然而即使慈禧狠了心夺了兵权,北洋诸镇的统带将领却都忠于袁世凯,朝廷并没有把兵力真正夺回来。
后来慈禧、光绪去世,宣统继位,摄政王载沣(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恼恨袁世凯戊戌政变时出卖光绪,将其罢官。载沣年轻气盛,但政治手腕远不如慈禧,虽然出了一口恶气,在政治上军事上却没有真正斗到袁氏。
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派北洋军南下镇压,统军大将是袁世凯的心腹大将冯国璋,冯率兵到武昌,迟迟不与革命军交战。清廷派去的满臣荫昌根本指挥不动部队。
载沣无奈,只好请袁世凯出山平乱。袁世凯毫不客气地开出条件,要我出山可以,必须把大清朝水陆各军的指挥权全给我。
载沣没招,迫于形势,只好同意。
至此,袁世凯手中的兵权,溜了一圈后又回到自己手中。清廷颜面尽失,权力尽丧,袁氏窃国之势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