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乐大帝朱棣,就没有永乐大典,就没有郑和六下西洋,就不会把安南从藩属国打成大明郡县,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朱棣的江山来路不是那么正,是抢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但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皇帝不一定要由姓朱的来做,姓朱的也不一定要由朱允炆来做,因为事实已经证明,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用人之明,朱棣都能甩朱允炆十八条街:朱棣自己文治武功都是把好手,手下姚广孝张玉朱能都是顶尖的人才,而建文帝朱允炆最信任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忠诚度是有,但不客气地说:都比较废物。在这三个人的建议下,建文帝朱允炆连出三个昏招,证明他如果在皇位上再坐下去,难保不会成为一个昏君。而正是这三个昏招引发了靖难之役,并造成了朱允炆一方的一败涂地——他想不输都难。
关于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笔者并不像过多评价,虽然水平有限,但他们的忠诚都值得尊敬。真正不值得尊敬的,是建文帝朱允炆,是他非要让纯文人方孝孺去搞政治,让应天乡试第一名解元齐泰去管兵部,让管礼仪的太常卿黄子澄决定国家大事,而且放着忠勇的徐辉祖不用,却派纨绔子弟李景隆去带兵送人头。这一切都归罪于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是不公平的,因为最后拍板的,还是建文帝朱允炆自己,这个锅他不背也得背。
咱们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建文帝朱允炆在即位后连出的三个昏招。第一个就是下令不准藩王,也就是他的叔叔们进京吊丧。这些藩王可都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呀,老爹死了却不能到灵前送最后一程,这些藩王的悲愤可想而知。而建文帝这样做还向叔叔们传递了一个极其不好的信息:“我已经怀疑你们并准备动手收拾你们了!”要不怎么说嘴上没毛做事不牢呢。如果心有城府的君王,即使明天要灭你九族,但今天仍然可以和你把酒言欢。而朱允炆要是真想干掉(未必杀死,可以削藩圈禁或软禁),那也正好趁此机会把悲恸而没有起疑的藩王都调到京城,然后让几个禁卫军就可以把他们办了——礼法允许藩王奔丧,但没说藩王可以带兵守灵。
朱允炆的第二个昏招,就是削藩“吃柿子捡软的捏”,他和心腹谋士的想法是“敲山震虎”,实际结果却是“打草惊蛇”。本来就像做个土财主混吃等死的周王朱橚、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纷纷被拿下,偏偏没有动拥有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甲兵八万战车六千的宁王朱权,也没有动他最想动的燕王朱棣,结果朱棣裹挟了朱权,燕宁合流对抗朝廷,而且他们也不是没有理由。朱元璋有遗训:“内有奸臣,许藩王起兵,以清君侧之恶。”朱允炆的盲目削藩搞得有些过火,逼死了自己的亲叔叔湘王朱柏。据《明史》记载,湘王朱柏虽然很能打仗,“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也立过战功,但是性格却并不暴戾,也没什么野心:“性嗜学,读书每至夜分,每出入,缥囊载书以随,遇山水胜境,辄徘徊终日。尤善道家言,自号紫虚子。”但是朱柏居然被人告发要“谋反”,朱柏惨笑:“即使一个大臣都不愿受审讯之辱而宁肯自杀,我是高皇帝的儿子,怎么能够为了求一条活路而被狱吏侮辱!”他自己点着了王宫,自己乘马持弓,自己跃入火海,全家都化为了灰烬。
朱允炆不但不表示哀悼(这要是朱棣,不管有没有眼泪,咋也得哭两声),反而给自己的亲叔叔一个侮辱性的谥号,叫做“戾”,大叫都知道,“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这么一个恶谥,就不仅仅是杀人,而且是鞭尸了。这时候的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要是不脖子后发凉,那也太过神经大条了:“不反是等死,反了还有一线生机,你个小兔崽子,做叔叔的要好好教训教训你!”
建文帝朱允炆的第三个昏招,就是靖难之役已经开打,双方将士在前线已经杀得尸山血海,他忽然变得仁慈起来了,还特意下旨:“千万可别伤着我叔叔!”这时候顾念起“叔侄之情”了?那朱柏就不是你叔叔吗?朱允炆这道命令寒了前方朝廷官军的心并导致靖难之役惨败:“你们姓朱的命金贵,我们的命就是草芥?只许他杀我,不许我伤他,这还打个鸟仗?”
这就像两个人打架,其中一方招来一帮人助拳,但是事先告诉自己一方人马:“咱们去就是挨揍去的,可千万别把对方打伤了。”这帮助拳的肯定会作鸟兽散,个别脾气暴躁的,可能还会反戈一击。而事实上,很多武将都投靠了朱棣,也包括原先朝廷征讨大军的统帅李景隆。真正跟朱棣死磕的,只有一帮文官,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朱棣的刀子就是最好的辩论武器,“辩论”的结果,是很多文人被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