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这才是袁崇焕被杀的真相!

发布人:管理员

    1、“本不该死”的人被杀

    这才是袁崇焕被杀的真相!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提到袁崇焕的死,人们大多用了“冤杀”二字。一个“本不该死”的人被杀了,当然很冤。

    “冤”从何来?普遍认为是崇祯中了后金的反间计。

    后金的反间计之所以能够成功,与袁崇焕所犯“低级错误”有关:1629年,皇太极率10万骑兵,避开有明朝重兵把守的宁远、锦州一带,绕道辽西,顺利攻破喜峰口以西的长城防线,很快打到北京,并且把袁崇焕派去阻击的军队都干掉了。在关外的袁崇焕得到消息后带领人马增援北京,当他得知皇太极的军队越过蓟州正往西去时,却未采取任何措施,只是跟在其屁股后面,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攻占北京东面几个县城。

    袁崇焕的打算是:把军队部署在北京外围,和皇太极在北京外围进行决战。

    他的想法当然不错:在北京外围决战,至少可以避免对北京的破坏,北京的老百姓也可免受战火之苦。 但他没想到,这个打算却让被困在北京的君臣既惊恐又愤怒,认为他这是有意把战火往北京引,怀疑他不安好心。

    这给皇太极实施反间计提供了可能,他们抓住两个明宫太监,让人假扮满清将军进行耳语,故意让被抓住的明宫太监听到:咱们和袁崇焕有密约,咱们的军队,实际上是袁崇焕引进关内的。然后皇太极把其中一个太监放掉,那个太监回去一汇报,崇祯皇帝便信了,认为袁崇焕谋反。

    关于皇太极使反间计这件事,《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得清清楚楚: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明季北略》的记载更为详细:

    “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此言周延儒亲语余者,延儒久与虏比,虏每输情,故知其言不诬。”

    还有一些人认为,崇祯皇帝之所以非杀袁崇焕不可,是因为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不过做了个推手。

    

    这才是袁崇焕被杀的真相!

    

    

    袁崇焕的失误,使皇太极的反间计得以奏效。

    问题是:袁崇焕是崇祯二年十二月被逮捕入狱的,为什么直到崇祯三年八月才以“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的罪名被处死?

    这说明,在长达八个月时间里,崇祯对是否处死袁崇焕是有犹豫的,甚至根本没有处死袁崇焕的打算,否则没必要拖这么久。

    2、战斗力爆表的“关宁铁骑”

    这才是袁崇焕被杀的真相!

    

    

    战斗力爆表的“关宁铁骑”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一支名叫“关宁铁骑”的军队身上。

    所谓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宁”指宁远。当时的山海关、宁远、锦州等地,是明朝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

    所谓“关宁铁骑”,是指袁崇焕训练的一支骑兵,规模虽然不大,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极强,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位于“明末三大军”之首,另外两支是以孙传庭为首的秦兵和以卢象升为首的天雄军。

    到了明朝后期,军队的战斗力普遍大为下降,但“关宁铁骑”似乎是个例外,是极少数能与满清八旗军正面交锋的军队之一。

    “关宁铁骑”的打造,与袁崇焕的练兵思想有关:他“看不起”客兵。

    “客兵”,也就是所谓的“外地兵”。袁崇焕认为外地兵很“脆弱”。俗话说好铁才能炼好钢,这样的兵是练不成精兵的,练不成精兵就打不了胜仗。所以他认为最好还是“以辽人守辽土”。

    为什么他要高看辽人一眼?因为辽地民风彪悍,而且辽人善于骑马,是当兵的好材料。

    袁崇焕尤其青睐归附的十万辽民,这些流民基本上与后金都有深仇大恨——任何人的家乡被人占了,都会恨占其家乡的人。

    于是,他把他们当中的身强体壮者挑出来充实各军,同时对辽将进行大力栽培,其中就有祖大寿,并很快苦练出一支人数不多,但战斗力极强的骑兵。 这支被誉为明末最精锐的军队,后来被人们称作“关宁铁骑”。

    

    这才是袁崇焕被杀的真相!

    

    

    祖大寿(?—1656年),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本是明朝武将,后降清。

    袁崇焕的最大悲剧,也许就是训练出了这么一支军队。 因为,这支军队只听他的,连皇帝老儿都指挥不动。

    3、“真相大白”

    袁崇焕被抓的场面颇具“戏剧性”。 他是被崇祯皇帝让士兵用大筐吊进北京城的。 袁崇焕被吊进北京城后,崇祯皇帝就以通敌的罪名把他抓了,下了大狱。

    与袁崇焕同时来到北京城外的,还有他的“关宁铁骑”。如今主帅被抓,浴血奋战多日的这支铁骑,带着一身血迹和满腔悲愤,返回关外。

    “关宁铁骑”一走,后金军没有了对手,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他们先是在卢沟桥干掉7000多明军,接着在永定门外把满桂等人率领的40000多人打得溃不成军,把4000名山海关援军杀得一个不剩。

    后金军的“疯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北京城外的明军已经全军覆没,再无一兵一卒,意味着此时的北京城完全不设防,意味着只要后金军愿意,一个冲锋就可以杀入北京城,然后血洗北京,大明朝无论君臣,想怎么抓就怎么抓,想怎么杀就怎么杀。

    面对即将到来的这种结果,作为这帮人的老大,崇祯皇帝急得宛若热锅上的蚂蚁,这才意识到,“赶”走这支此时唯一能与后金军抗衡的军队,是多么愚蠢。

    袁崇焕被抓后,“关宁铁骑”由祖大寿掌控。这位先森对皇帝老儿要他进京勤王的调令却视而不见,因为他只听袁崇焕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身为一国之君,居然调不动自己的军队,这使崇祯皇帝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感到不寒而栗。

    先别管其他,把燃眉之急解决了再说。

    崇祯皇帝不得不让狱中的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信。接到袁崇焕的信,祖大寿这才率领“关宁铁骑”,再次入关勤王。

    “关宁铁骑”尚未抵达北京,仅仅是消息传来,就把皇太极吓尿了,立即撤兵。

    完全撤走当然不甘心,不然之前的诸多努力全TM白费了。皇太极撤走了,但留下了其堂兄阿敏指挥的重兵,让他们守卫遵化、永平、滦州、迁安。

    皇太极没想到,他前脚刚回到盛京,阿敏后脚也回来了。 原来,手握重兵的阿敏仅仅坚持了几天,就被“关宁铁骑”打得丢盔卸甲,阿敏算是运气不错,好歹捡了一条命,狼狈逃回盛京,其据守的关内四城复归明军之手。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遵永大捷”。

    对于“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崇祯皇帝似乎不是高兴,而是深深的恐惧,因为拥有如此战斗力的这支军队,心中根本没有他这个皇帝,除了袁崇焕,谁也指挥不动。

    一支最能打仗的军队,除了主帅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听,这对皇帝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为了消除心中的不安和可能的后患,唯一的办法是弄死他们的主帅。

    

    这才是袁崇焕被杀的真相!

    

    

    “关宁铁骑”只听袁崇焕的,让崇祯皇帝感到恐惧。

    “遵永大捷”,后,北京暂时安全了,崇祯皇帝立刻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据《石匮书》记载,行刑那天,毫无惧色的袁崇焕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袁崇焕被处死后,“关宁铁骑”也遭到肢解,被一分为三,祖大寿一部分,吴三桂一部分,其余被调进关内。 祖大寿那一部分和调进关内的那一部分,后来分别“死”于清军和李自成之手。

    也许,袁崇焕至死也不明白崇祯皇帝为什么那么恨他,非千刀万剐不可。

    和历史上不少军事天才一样,袁崇焕在政治上也是个“白痴”,不然,当初组建“关宁铁骑”时,他就应该意识到:一支只忠于主帅,连皇帝都不鸟的军队,实际上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杀死别人,也能让自己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