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真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一个天下大乱的环境下,无数原本籍籍无名的人,乘此时势闯出了自己的伟业,让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了历史上,其中诸葛亮不仅是公认的三国第一人,也是后来民间尊奉的智圣,他从二十八岁从南阳出山,到五十四岁积劳成疾,早早病逝,整整二十六年都在为蜀汉奔波,保存汉室唯一一点血脉。
那么诸葛亮的后人最后过得如何呢?要知道,诸葛亮一辈子都在为刘家父子打天下,刘备在的时候,他带领着蜀国跟曹操、孙权、周瑜斗,刘禅登位后,他带着蜀国跟司马懿、吕蒙、陆逊斗,对方阵营都换了几茬人了,这边还就他一个。因为蜀汉是真没人,全依仗诸葛亮一个,所以他的后代也就顺理成章的继续在朝内担纲要职,一方面是诸葛亮却是功劳太大,没有他就没有蜀汉,给诸葛亮后代高官厚爵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也是诸葛亮后代还算靠谱,都是正直忠臣,一心一意效力蜀汉。
诸葛亮给儿子写的诫子书被大家广为传诵,因为他确实懂得育儿,可惜儿子年纪太小,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儿子诸葛瞻才八岁,死前留了一封诫子书。年纪小,身份地位可不小,诸葛亮去世后,他就承袭了武乡侯爵,九年后,年仅十七岁就娶了公主,作为驸马,和刘家的关系更加亲密。十八岁就开始出任中郎将,随后一路高升,加上他父亲在蜀地本来威望就高,诸葛瞻这人又十分聪颖,很得人心。
然而,此时的状况已经不像他父亲主政的时候,朝内事务全由诸葛家的人掌控,内臣宦官黄皓弄权是人所尽知的事情,仗着刘禅对他的骄纵,在朝内肆虐,胡作非为,连诸葛瞻也拿他没有办法,向刘禅上书劝谏丝毫不起作用,倒是请求裁撤姜维的奏折起了作用,诸葛瞻认为姜维屡次兴师北伐是耗费蜀汉国力的事情,对蜀地毫无益处。诸葛瞻没有想到自己父亲当年一次次出祁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姜维一直坚持北伐也是为了实现诸葛亮的遗愿。
诸葛瞻虽然官做的很大,爵位也高,实际上也没有取得具体的政绩,263年,诸葛瞻36岁,带着他十九岁的儿子诸葛尚抵御曹魏的军队,兵败战死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