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象征,桂林乃至广西地方产品多以象山作为标志。”在桂林提起象鼻山,桂林的朋友自豪之情溢于脸上并随口说出了这句话。
是的,过去虽没到过桂林,但我对桂林的印象中除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外,还有一座美丽的象鼻山与清澈的漓江。
于是,到桂林的第二天我便直奔早已储存在记忆里的象鼻山。桂林的莫姓朋友告诉我,象鼻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风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风景区,早在唐宋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有1000多年的游览史。
车子在桂林市滨江路,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停下来,眼前是一匹栩栩如生的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江水的巨象,这就是以其大象形象倾倒世人,被视为桂林山水的代表和桂林城市的象征的象鼻山。
据史料记载: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象鼻山是桂林重点的旅游景点。清代工部郎中舒书在《象山记》中写道:粤之奇以山,粤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对之象,则又其奇之甚。
听说象山水月洞富有盛名,因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月,故称水月洞。水月洞里江水流通,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可观“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于是,便随游人走进了洞内。这里积汇集了历代著名诗人的佳作,我数了一下,约有50多件。这些作品多出自唐宋时期,有唐代元结,宋代张孝祥、范成大、陆游的题诗,清代黄国材等人的题字石刻。
象鼻岩与水月洞相邻,因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面积44.5平方米。岩口东向面江,呈条形封闭状态,是内凉、眺望江景佳处。
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在岩口刻“读书岩”3字, 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象眼岩位于山腰南北两侧,互相贯通,高约2米,宽5-10米,长52.8米,呈扁长形,面积约274平方米,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
山顶耸立有普贤塔,喇嘛式的实心建筑,建于明代,距今有400年的历史,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形须弥座,顶端逐级上缩。在第二层基座的正北面,嵌有一幅青石线刻的菩萨像,像高0.8米,宽0.6米,像的上端刻有“南无普贤菩萨”六字真书,塔因此而得名普贤塔。
云峰寺位于象山的西南麓,1852年太平军围攻桂林时就将指挥部设在云峰寺内,寺现已被辟为太平天国陈列馆,展出太平军曾使用过的武器、炮弹、战旗及其有关文字、图表等。在寺后的岩壁上有一龛至尽仍然保存完好的唐代的送子观音像,又名诃利帝母像。
在象鼻山的象鼻与象腿之间,有一东西穿洞,高大明亮的洞底,旅行家徐霞客曾有描绘:“飞崖自山顶尺跨,北插中流,东西俱高剜城门,阳江从城南来,流贯而合于漓,上既空明如月,下复内外莹波,‘象山水月'之称以此。每当月朗清风,水平如镜之夜,水月洞倒影,酷似一轮皎月浮江,江中二圆月并浮,一幅‘水底有明月,水上明白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绝妙意境。”
出水月洞,沿石级登山,山腰有个20多米长,左右对穿的岩洞,好似大象的眼睛,因名象眼岩,象山南北两洞景色各不相同,是眺望桂林风景的绝妙窗口。
山顶有明代所建普贤塔,为喇嘛式实心砖塔,高13.6米。基座北面,嵌有青石一方,平雕"南无普贤菩萨"之像。远看塔似剑柄,又像宝瓶,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象鼻山与穿山、塔山分布漓江两岸,山形、塔影、明洞构成美丽的"三山景色"。穿山月岩与象鼻山水月洞远近相映,呈现"漓江双月"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