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外真人秀节目的行业研究

发布人:管理员



 1.jpg

     真人秀,即真实电视(Reality TV),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从西方开始流行的一种集娱乐、探险、竞赛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英国等国广泛移植、模仿和传播。迄今为止,《幸存者》、《全美偶像》、《单身汉》、《学徒》等真人秀节目始终吸引着众多参与者和观众,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是,这种受到热捧的电视节目形态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舆论的严厉批评:对个人隐私的暴露、对人性阴暗面的展现甚至暴力犯罪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

 2.jpg

     一、西方真人秀的现状

     (一)风格趋向沉静

     真人秀作为电视的一种流行形态,兴起于本世纪初。最早成功的真人秀当属是2000年5月CBS播出的《幸存者》。从百万报名者中千挑万选出来的16名俊男靓女被投到荒岛上,为了最后100万美元的巨奖而展开生存竞争。生活粗砾质朴,竞争本能原始,采用的却是好莱坞大片式的豪华呈现。精心的设计,精细的拍摄,精湛的剪辑,让人想到美国电影文化对电视的强力渗透。这种真人秀强调奇观性,选择在原始的荒郊野外,去除一切现代化的设施,还原一种原始状态,从而形成现代人与原始环境的错位。《老大哥》则让男女置身一个遍布摄像头的封闭房子里,让人在一个绝对的封闭空间,呈现最本真的状态。(摘自:欧美真人秀节目的发展)

 3.jpg

     然而,现在的真人秀却逐渐淡化了这些形式要素,少了豪华场面,少了对形式的绝对强调,少了耸人听闻的浩荡选拔,少了备受争议的激烈冲突,所有形式感的淡化是为了凸现人性的真实,为了开掘更多的人性内涵。最新赛季的《美国偶像》已经把海选简化成选手的简单展示加上4个评委和参选者的对话。来自明尼苏达州的选手杰茜满怀信心上台,号称要为全世界贡献独一无二的“美国杰茜”。但是唱得荒腔走板,歌不成调。评委没有讥讽挖苦,大耍“麻辣”口舌,而是直言不讳地告诉她,歌唱是需要天赋的,你的先天条件不足,还是赶紧去找适合你的位置。我们期待在其他地方看到你的优异表现。节目成了人生的练习场,让选手更多的看到自己身上的弱点,对不适合自己的演艺事业给予忠告,在多元发展的精细化社会,对需要确认个人角色定位的年轻人的当头棒喝无疑是十分及时的。

 4.jpg

     同时,我们还看到,以《学徒》为代表的诸如求职、创业、瘦身、美容等一批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挖掘题材的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并逐渐处于上风。这种真人秀往往围绕核心事件形成的戏剧性冲突,以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接近性以及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作为核心元素,品质更为沉静,开掘也更深,节目发展空间巨大,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二)引导趋向积极

    前不久,英国《明星大哥大》节目中,饱受争议的印度宝来坞演员希尔帕最后胜出,成为最后的巨奖赢家。此前节目中,这位演员曾因英语中的印度口音和不合英国习惯的举止受到其他选手的嘲讽乃至侮辱。节目播出后,受到了英国民众的广泛抗议,甚至惊动了高层人士。这一事件足以说明,现在的观众对电视节目是多么的敏感,并积极参与。

     电视真人秀的核心是“真”、“人”、“秀”,其中,“真”是真实场景,真实人物,有别于虚拟的娱乐化表演;“秀”则是电视表现,任何摄像机前面的言行都可以看成是有意无意的“秀”;这三个元素中,关键是“人”。“人”是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和关键。人的经历、个性、魅力的展示,人性中深层内涵的揭示,这才是真人秀的魅力所在,也是这类节目的灵魂所系。

    从欧美真人秀的发展轨迹来看,电视真人秀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幸存者》和《老大哥》为代表,以封闭的环境、生存竞争为卖点;第二阶段,以《学徒》和《天鹅》为代表,以虚拟情境,真实人物,规则控制为节目核心;第三阶段,以《美国下一个超模》为代表,对盛行于世的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以符合本土观众的收视需要,克隆是这个阶段的最显著的特点。现在则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即是广泛借鉴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全面整合阶段,节目呈现更多的质态。

     如果说前3个阶段的电视真人秀或多或少是受商业电视“恶作剧、利诱、窥人隐私”这收视的三大法宝的蛊惑,以奇观化的环境、人物与环境的错位以及原始人性的暴露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的话,那么,现在风行西方的电视真人秀,则更多地开始展示人性中的友好、竞争、互助、团结、鼓励、谦让等美好情感以及和谐行为了。

     《英雄出少年》节目是美国的一档青少年真人秀节目,这个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它的设计哲学。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而是运用古希腊传说中“达摩克里斯剑”的哲学思想来设计比赛内容。通过设计游戏规则,使每一步不成功的环节后面都险象环生。整个节目试图告诉青少年不要为了人生中取得的一点成就而骄傲。这个节目最初是在DiscoveryKids频道播出,由于非常受家庭观众的欢迎,随后转至NBC电视网播出。

 

     ABC广播网的一档励志类真人秀节目《美国发明家》搜罗全美最优秀的新发明,开播不到一年,即成为上升最快的电视季播节目。在2006年5月的一档节目中,一个叫尼克的小男孩发明了一个活动的宠物箱,可以让饲养的宠物在里面吃喝拉撒睡,孩子苦苦求情,但是由发明家、电信商等组成的专家评委还是淘汰了他。孩子伤心地离开了。这个时候,发明家评委走下评委席,来到场外,给孩子以及家人以及时的鼓励。这种看似随意的一个小小意外却传达了一个宏大的志愿:在孩子受到挫败的时候,为孩子的成长及时输入营养,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精神支持。真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这样,真人秀可以为公众中的一些人提供自我展示、实现梦想的舞台,也可以给他们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5.jpg

     (三)内容趋向综合

     现行的真人秀已经把表演、语言和真实融汇一炉,把流行的艺术元素进行新的嫁接、组合。就拿现在最流行的平民选秀真人秀来说,真实(纪录式实拍,往往是直播)是形式,才艺(歌舞)是内容,语言(嘉宾点评、选手采访、主持人解说)是亮点。三者相互映衬,相互生发,共同支撑起平民选秀真人秀的节目框架。无论是《美国偶像》、《下一个超模》,还是《纳什维尔明星》,莫不如此。有的真人秀节目已经成功地把平民选秀和明星歌友会、明星游戏节目成功地嫁接在一起。比如《与星共舞》,既有平民选秀的草根气息,又有明星节目的奢华气象,有张有弛,显得气度不凡。这是东方卫视《舞林大会》和江苏卫视《名师高徒》节目的创意源头。

     美国职场真人秀节目《真正交易》是帮助年轻人变成成功的经营者的商业指南节目。一位投资者即将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三组年轻人要用各自的智慧说服他给自己的方案投资。三组年轻人分别与投资者见面了解投资者的情况、喜好和要求,然后到市场上进行切实的调查,并设计方案。提交方案时还要陈述自己的优势,并回答投资者的问题。然后,年轻人按照各自的方案开展一段时间的业务。投资者会告诉观众他对每个方案的看法,节目中还有其他专家提出看法,但最终由抢资者决定给谁投资。这个节目就是融合了纪录片的手法,加上戏剧手段,把这个线性的节目变得悬念十足,十分可看。一个节目成了人生的实验场。

     (四)文化趋向本土

     法国艺术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言,艺术作品的成长,如同植物一样,需要合适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真人秀自不例外。《幸存者》、《下一个超模》、《英国偶像》风靡本土后,节目模式一下子被克隆成若干版本,席卷全球。一个《英国超模》就有《美国超模》、《澳洲超模》等20多个国家的版本。原因主要是国情不一,民众的接受心理不一,加之国际化的流行制作方式,都对节目的制作提出了本土化的要求。

     《极速前进》是迪斯尼公司出品的一部冒险游戏类纪实节目,以其惊心动魄的全球实地冒险竞赛为主要内容。节目中有十二支二人组合——生活伴侣、好友、家人等任何组合方式——极速赶赴竞赛项目的规定地点,摄像机全程追踪,24小时拍摄他们挑战智力、体力极限的实况。跟不上快速步调的,将被逐一淘汰出局。这档节目十分符合美利坚追求速度、热于竞争的民族性格,也切合美国汽车文明的精神。CBS从2001年开始播出后,很快掀起了一场收视风暴。

     总之,欧美电视真人秀的变化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价值变迁而呈现出新的轨迹。但是有一点,不管千变万化,电视真人秀节目和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必须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才能赢得主流的观众,进而赢得收视市场,这一点是不会变化的。中国电视真人秀经历了简单引进、少量模仿、本土改造等阶段,在互相交叉、前后相接的三个阶段中,实现了观念的更迭、理念的更新、模式的改进与风格的演化,呈现出一种此起彼伏、多元并存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格局。如何在娱乐中传达共同情感和人性价值,是电视真人秀要面对的一道关。只有通过这道关,中国电视真人秀才能完成破茧成蝶的过程。

     二、西方真人秀节目的兴起及其引发的争议和批判

     作为一种西方原创的电视节目类型,早在其兴起之初,就受到了来自西方业界和学界的诸多争议。

     西方真人秀节目源于1999年荷兰推出的一档游戏真人秀节目《老大哥》,它一出现便迅速席卷了人们的注意力;2000年,它的美国版本《幸存者》闪亮登场。随后,这种类型的节目迅速被全世界多个国家模仿并制播了各自的本土版本,自此,真人秀开始在全世界掀起一股制播及收视热潮。2002年,歌唱选秀类真人秀《美国偶像》的节目模式被卖到了全世界37个国家,它的制作者还开发了舞蹈、魔术等多种领域的类似节目。至今,西方的各大电视台仍然以真人秀节目作为主打,《美国偶像》推出多年,始终占据美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的榜首;同时热播的《学徒》、《极速前进》、《天桥骄子》、《单身汉》等一批真人秀节目也受到广泛欢迎。

     西方的研究者对真人秀节目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支持者们认为真人秀作为一种娱乐节目类型,是经济繁荣的表现力和推动力,它表明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中,由于生活的高节奏和高压力,受众对轻松、愉悦的电视节目的需求空前高涨,娱乐性电视节目的盛行具备现实合理性。而批评者们则认为,它反映出的只能是电视的无聊和人们的低俗,真人秀节目使电视的娱乐功能被近乎无限地扩大,看这样的节目意味着倒退。尼尔•波兹曼教授在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电视娱乐节目的过度“低俗化”会使文化衰败,最终走向灭亡。西方对真人秀节目低俗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恶性造假,侵犯隐私,污言秽语,种族歧视,暴露竞争的残酷、人性的丑恶和阴暗面,赤裸裸地表现博彩和性的元素,充斥着暴力、血腥甚至犯罪等。例如,法国版的《老大哥》-《阁楼故事》是一档揭露性和隐私的真人秀节目,它因为充斥着大量打情骂俏、挑逗、裸体甚至性爱场面成名;印度女星席尔巴•雪蒂参加英国电视台的《名人老大哥》节目时因为频遭羞辱,引起种族歧视的争议,一度引发了印度与英国政府的“外交地震”。然而,这样备受批评的内容同时也是节目的重要卖点,因此,真人秀节目在西方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诸多争议,观众们边骂边看,节目的收视率依然风光。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需要承认的是真人秀这种电视节目类型对于电视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制播机构赢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要,是现阶段受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电视节目。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并且一直在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投观众所好。

     三、西方真人秀“审丑”现象的美学

     在当代西方热播的、林林总总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中,“审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现象。“审丑”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丑自身的独特的美,它拓展了人们的感性世界,具有美的事物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审美魅力,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倘若“审丑”不是审美的手段而是终极目的,就背离了人类道德与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如果西方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丑总是把镜头对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庸俗低劣,就不能鼓舞人们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来战胜丑。

     (一)“丑态百出”的西方电视真人秀

     上世纪末以来,《幸存者》、《老大哥》、《学徒》等真人秀节目在西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电视收视的神话,综观这些耳熟能详的真人秀节目,除了具有纪录片式的真实、选手的草根出身和观众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之外,有关西方真人秀节目中体现出来的各种人性之“丑”的纷争也成为此类节目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就以几个典型的西方真人秀节目为例,来看一下西方真人秀节目中有哪些“丑”现象。

     1999年在荷兰播出的《老大哥》(Big Brother)可谓是真人秀节目中的“老大哥”,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1999年12月30日,人口仅1500万的荷兰有400万人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老大哥》第一部的最后结局。在该节目中,十名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选手在一处秘密地点封闭地共同生活数十天,屋内无处不在的摄像机和麦克风记录下了这段生活的所有细节,每周淘汰一位参赛者,坚持到最后的即为大奖获得者。反对者谴责该节目着重播放参赛者打情骂俏及亲热镜头,纯粹是典型的窥阴癖,毫无价值可言。

     《幸存者》(Survivor,CBS)是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的代表。该节目鼓励人们暴露人性弱点,自私、贪欲、狡诈、残酷这些人性的阴暗面被极大地渲染,参与者之间的相处完全建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基础之上,为了夺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不择手段,甚至相互倾轧,唇枪舌剑是家常便饭,背地里的尔虞我诈、挑拨离间也屡见不鲜。

 

     情感真人秀节目《诱惑岛》(Temptation Island,FOX),将4对已经选好的亲密恋人,送往一个偏僻的小岛上被拆散后分别生活两周,这期间,另外26位单身且渴求爱情的俊男靓女上岛并生活在恋人中间,目的就是诱惑并破坏4对情侣的恋人关系。他们之间相处的过程会被记录下来播放给情侣的另一方看。两周过后4对情侣再会并作出决定,是否还愿意仍以情侣的身份离开小岛。美国家长电视协会创建人布兰特认为,福克斯策划出这样的节目完全是“伤风败俗”。美国电视道德公众协会主席达拉斯•罗宾则认为,“这种节目没有任何积极的社会意义和观赏价值,它展示的是人的情感中阴暗恶毒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几个真人秀节目的“审丑”对象是丑的第一层涵义“丑恶”的话,另一档知名的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Fox)的“审丑”对象则属于丑的第二层涵义,即“不快感”或者“痛感”。《美国偶像》通过与传统的“不和谐”造成了独特的“审丑”效果。尖锐苛刻的评委点评是该节目的一大特点,令观众耳目一新。《美国偶像》华人明星孔庆祥,更是以自己的叛逆与反常,上演了一出麻雀变凤凰的现代神话。他不仅勇敢地跑调,面对评委克威尔尖酸的嘲讽也毫无怯意,说自己已经尽力,了无遗憾。

     《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Are You Smarter Than A Fifth Student,FOX)是西方电视人创造的另一种“露丑”情境,即通过与小学生的对比来突出成年人“无知”的“丑陋”形象。开播于2007年2月的《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是FOX电视网的一档有奖问答节目。节目中,参赛者只需在小学五年级生的帮助下连续答对11道小学课本中的问题,范围包括地理、艺术、数学和历史等,就能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但是,如果不能回答出这11道题,参赛者必须对着镜头承认“我没有五年级生聪明。”该节目的制片人达内尔所说“每一个真人秀都要有一个‘兴奋点’,这个节目就要让成年人出尽洋相。”

     《老大哥》、《幸存者》等真人秀节目在全球电视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使得欧美各大广播公司不惜投入巨资,不断创制和推出新的真人秀节目,真人秀节目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分化、发展,再分化、再发展的强劲增长势头,逐渐成为电视节目中的一个大家族。但是,无论怎样演化,真人秀节目的“审丑”倾向始终没有改变。比如说《家庭》把很多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安排进一栋别墅,让他们相互斗法,争夺巨额奖金,利益之争从陌生人之间延伸到了亲人之间,为此体现出来的人性之“丑”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情绪反应。

     (二)制造情境:“审丑”的主动寻求

     “一个重要的戏剧场面都应以集中、完整的情境作为前提条件,其目的在于把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强烈的瞬间定形化。”西方真人秀节目中的“审丑”是由具体的、实践的、情景语境的条件制约着的,通过人为制造情境来激发参与者暴露人性弱点,是西方真人秀节目对“审丑”的一种主动寻求。艺术所要描绘的“不仅是一种一般的世界情况,而是要从这种无定性的普泛观念进到描绘有定性的人物性格和动作”,“有定性的环境和情况就形成情境。情境是更特殊的前提,使本来在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未发展的东西得到真正的自我外现和表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戏剧理论家狄德罗则要求,“使人物的利害相互冲突,使一个人不破坏别人的意图就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使大家关心同一件事,然而每个人希望这件事按照他的打算进展。”

    在西方真人秀节目中,像这样的充满矛盾和冲突节目本土化的主要障碍,即使是在西方个人主义冲突的情境比比皆是。如《学徒》中的那个高薪职位,《幸存者》、《老大哥》、《家庭》中那100万美元的高额奖金,《谁能嫁给百万富翁》中的那个钻石王老五,《美国偶像》中那个一举成名的机会。在这些特定的情境中,目的物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排他的,所有参与者都想获得它,就产生了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动机,也为此类节目的“审美”倾向奠定了情境基础。 狄德罗还要求戏剧“把人物放在尽可能大的困境之中”,因为人物的境遇愈棘手,他们的性格就愈容易确定。西方电视真人秀也深谙此道,不过,它们不是像戏剧一样通过复杂的铺垫来制造困境,而是通过规则设定来完成。比如,比起《老大哥》让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争夺奖金,《家庭》让一家人来争夺,让他们在亲情与利益之间备受折磨,就制造了更大的困境。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中,参与者答对问题拿奖,答不上来退出,而在《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中,回答的问题似乎简单了,但答不出来却要在全国观众面前承认自己不如五年级生聪明,给参与者制造了更加尴尬的局面。《谁能嫁给百万富翁》只是让一些美女在百万富翁面前比比谁更有吸引力,到了《为爱情还是为金钱》,规则就成了由十五位女子争取一位帅哥的青睐,作为超值赠礼,获胜者可以得到巨额奖金,美女们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吸引那个傲慢无礼的家伙,同时还得证明自己不是为了那笔钱,而是为了爱情,情境越来越具体化,困境也越来越极端化。

     英国当代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说“剧院是检验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的实验室。”在西方真人秀节目中,这个“实验室”被搬到了摄像机镜头之下。

     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电视机构设计出花样翻新各个不同的实验方式,将各色人等置于种种时空特定的“情境”之中,接受着或复杂或简单或合理或荒谬的人性检验,于是更多的“丑态”和洋相便有机会展现出来,成百上千万的观众得以透过镜头观看着试验的全过程,从而使西方真人秀节目带给参与者和观众“超级快感”的满足,获得独特的“审丑”体验。

     (三)西方真人秀“审丑”现象的美学思考

    在西方真人秀节目中体现出来的上述种种丑现象,尤其是第一层丑的涵义—“丑恶”的现象,不仅与重伦理、重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相抵触,成为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主要障碍,即使是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主导的文化背景下,也遭受到一定的道德审判和批评。那么,为什么饱受争议的真人秀节目依然能够在西方红红火火呢?

     任何社会现象、社会文化和社会时尚都是社会心理和社会认知的反映,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一切、亵渎一切的社会思潮中,根深蒂固的审美传统失去了新奇感,降低了愉悦程度,更像是在理性主义笼罩下的虚幻的审美理想世界,而审丑的出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们欣赏美、表现美的心理定式,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受众的审丑心理也就从社会潜意识体现为显意识的自我超越和自我释放,成为当代审美观念转型的重要体现之一。有了这样的社会心理成因,西方真人秀节目中体现出来的,人类(包括人类最优秀、最杰出的人物)内心中深不可测的罪恶、荒诞,丑陋,刻毒等非理性的一部分内容,便出现在了审美接受者眼中并被其认可。如西方一档真人秀节目叫《我是名人,让我离开这里》,几乎就是《幸存者》的“明星版”,节目把现实生活中光环四射的名人放在充满矛盾的“极限情境”中,他们的表现自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

    生活的确如此,美与丑密不可分,美与丑对立性存在。既然丑是存在于人类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客观现象,真正严肃的电视节目制作者就没有任何理由将它逐出审美视域,这也正是西方真人秀节目“审丑”现象的美学意义。通过审视节目中丑的各种表现,观众可以认识丑的本质,懂得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懂得怎样鉴赏美怎么鉴别丑,懂得如何创造美如何批判丑。《诱惑岛》遭到批评时,该节目的策划之一,心理学家基恩这样说“整个节目的进展中,男女情侣自然会受到考验,但是,这同时是一个他们相互了解对方的难得的机会,只有在诱惑面前拒绝‘红杏出墙’,才是真正的爱情。经过这次考验还能够维持爱情的情侣才是真爱人。”

     认识丑与认识美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在对丑的逐渐评价与解构的过程之中,来确立“审丑”的美学地位,从丑中看到美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审丑”是审美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学会“审丑”,才能真正称得上完整而全面的审美。表现丑、诅咒丑、鞭挞丑正是电视艺术家人道主义的突出表现,对丑的回避与恐惧,将造成美学上的片面、单一和断裂,不但无法完整客观地表现现实人生,而且将会削弱电视艺术的真实性及其社会功能。

     我们并不畏惧“审丑”,只有健康与真诚的人,才无需躺进洁净的隔离室中,才敢睁眼面对丑的对象。“有些人越是熟悉生活中的肮脏,反而变得越纯洁,现实主义作家常常比寺院方丈更有道德。”我们并不排斥“审丑”,水至清则无鱼,电视屏幕上倘若只剩下了美神的倩影,那么一定会无比的单调寂寞。生活与艺术中正是由于有了丑的积极参与,美才可能显得丰富多彩、摇曳多姿。西方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审丑”现象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丑自身的独特的美,它拓展了人们的感性世界,具有美的事物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审美魅力。

     但是,无论是内敛的东方观众,还是开放的西方观众,都不会欣赏电视节目中内容与形式无论哪方面都毫无审美价值的绝对的丑态。前苏联学者奥甫相尼科夫等人在批判资产阶级颓废派艺术时曾指出“对丑的描绘往往成为目的本身,这就导致了畸型的唯美化”。倘若“审丑”不是审美的手段而是终极目的,以丑为美,化美为丑,就背离了人类道德与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如果西方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丑无力为崇高安放一个花环,为世界抹一道亮色,而是把镜头总是对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庸俗低劣,就不能鼓舞人们用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来战胜丑。“审丑”,只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方式,它只有以其艺术的真和善,进入文本后才可能激发人们内心美感的迸发。因为审美,才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曾经严肃地提醒作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不要像猪猡掉在泥淖中淹没自己,我们要前进,要超越。我们不但要承认自己的渺小和丑,更要追求那闪烁着人生光辉的伟大和美。”专家以为,蒋孔阳先生的这句话,对于西方电视真人秀的制作者而言,也是同样适用的。

     四、国外真人秀的发展趋势

     在真人秀节目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真人秀也历经了从拼明星、拼财力到拼创意、拼内涵的转变。欧美真人秀节目关注点转向为更多地放在了普通人身上——用镜头展现平凡人的平凡事,给观众以强烈的代入感。

     (一)聚焦社会话题

     不少人都有在出租车里与司机师傅侃侃而谈的经历,整日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司机尤其喜欢就社会热点话题发表意见。爱尔兰真人秀电视节目《国民心声》就从这里获得了灵感。每周,5辆出租车穿梭于3个城市,车上配有摄像头和录音设备,健谈的主持人变身出租车司机,就财政危机、政治选举、大型选秀节目内幕等话题与乘客展开有趣的对话。

     该节目在2014年戛纳电视节国际模式交易会上作为亮点模式被推介。不局限于特定的场所和场景,也不局限于固定的人物和话题,既节省了成本又兼具生动性和自然情感的流露,在演播室谈话节目泛滥的情况下,这一节目模式令人眼前一亮。据了解,韩国娱乐频道也推出了一档《现场脱口秀taxi》节目,在一台装满摄像机的出租车上对嘉宾进行访问。

     老龄化问题日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社会话题。在荷兰,真人秀节目《老人居》就是一档以类似纪录片形式关注老人群体的节目。两位年轻的制片人与老人一起生活一个月,全方位展示老年人的生活情况,并向他们提出关于工作、生活、家庭、爱情、友谊的众多问题,调查老年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该节目倡导关心老年人,走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年青的一代对老年人的理解与关怀。

     (二)挖掘本国文化

     不少真人秀节目把目光转向文化挖掘。瑞典真人秀节目《小城故事》就是个中翘楚。每期节目中,主持人带领3位历史学家到一座城镇,用3天时间在当地挖掘出3段历史、民间故事。到第三天下午,历史学家们把小镇居民聚集在一起,分别向他们讲述这些故事,居民则投票选出最喜爱的故事,并由当地政府为之制作纪念牌坊。

     这是一档能为小镇带来荣誉的节目,首期节目便吸引了100万观众,平均收视份额达24.5%。节目还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乐。寻找故事的过程往往一波三折,需要当地民众的帮助,在此期间,主持人会采访当地群众,询问他们对故乡的看法、是否期待“惊艳”的故事出现等。

     《再见荷兰》在荷兰语义上有“为荷兰疯狂”和“离开荷兰”的双重含义。这是一个以荷兰文化为主题的竞猜类真人秀节目,参与者是在荷兰寻求避难、面临遣返的外国人。节目的主题与荷兰的历史、语言、文化有关,目的是测试选手对荷兰的了解程度。在节目中,选手将有机会赢得4000欧元奖金,用于回国后的生活。参加者都不会空手而归,节目组提供一束郁金香或一件防弹背心作为安慰奖。

     (三)观察家庭生活

    爱情、亲情是电视作品永恒关注的话题。《把控伤害》是美国的一档真人秀节目,父母假装把子女单独留在家中,其实他们正和电视台人员一起,通过装在家中的摄像头,观察孩子们独自在家会做什么。孩子们有的立即呼朋唤友,在家中开起了派对,有的则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监视器前的父母或惊讶或赞许。最后,父母往往会突然回到家中。孩子们脸上惊讶、害羞的表情,都在电视上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节目的目的在于加深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很受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

     英国有一档生活服务类真人秀节目叫《超级保姆》。节目的女主持人乔•弗洛斯特曾接受严格的家庭保育员训练,有长达15年照料孩子的经验。节目采用实景跟拍的真人秀模式,记录主持人“拯救”身陷养育困境的求助家庭的过程。弗洛斯特选择让家长用言行去影响孩子,因此,节目与其说是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教父母更好地做家长。很多家庭在看了节目后开始反思“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所有问题小孩的背后,都有一对或者一个问题家长。”

     以色列节目《妈妈的一周》让妈妈们审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每集节目全天候拍摄6位妈妈在一周7天、每天24小时里如何挣扎于工作、生活和孩子之间的故事。妈妈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各不相同,最后,妈妈们聚在一起观看拍摄的视频。看着自己、家人和孩子的行为,她们有时觉得温暖、感动,有时感到诧异,有时若有所思。在随后展开的讨论中,妈妈们各抒己见,相互学习。

     (四)见证成长经历

     挪威在2015年推出了一档名为《同日而生》的真人秀节目,以纪实手法展现出生在同一天的4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的人生共享一个时间起点,却展开了不同的人生画卷。为什么有人成为“大人物”,有些人却碌碌无为,该节目通过长期跟踪拍摄,向观众讲述成长的故事。 《实习医生:生死攸关》是英国一档医疗类真人秀节目,跟踪拍摄7位实习医生的职业生活。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都经历了5年的专业医学训练,满心期待地开始职业生涯。节目中,他们被分配到纽卡斯特两家最繁忙医院的核心部门:内科、儿科、整形外科。紧张的3个月时间里,他们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例,做出生死攸关的决定,他们的期盼、挫折、眼泪、欢笑、得意都被镜头捕捉,真实地呈现在荧屏上,观众也完整地见证他们从第一天上班以来的成长历程。节目于2011年推出第一季,一播出便取得了高收视率,到第三季时成为BBC第三频道成立8年以来收视最好的节目,并催生了新节目《实习护士》。(摘自:国外真人秀现状比较:拼明星早已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