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金准数据 北京未来城市交通展望报告

发布人:管理员

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关键的第一步棋仍然是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但是,落实任务艰巨,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一、北京未来轨道交通展望

1、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在京津冀三地各自的内在需求方面,北京的发展已经遇到瓶颈,大城市病问题特别突出,要想发挥好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必须通过功能疏解、产业转移,适当减少人口规模,腾出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发挥首都功能,需要周边的支持。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于2017年3月6日10时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张勇、副主任宁吉喆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何立峰主任答问时表示,京津冀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规划基本完成,现在正在抓紧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目的就是要通过公共交通解决京津冀区域之间的交通往来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城市病”的问题,北京的空气、水资源、交通等方方面面一些“大城市病”表象的后面承载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因此要进行有力、有序、有效地疏解。

首先在疏导交通方面,我们按照规划,正在抓紧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基本上在今年或者明年可以打通。京津冀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规划基本完成,现在正在抓紧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目的就是要通过公共交通解决京津冀区域之间的交通往来问题。

二是产业转移升级和转型升级相结合。因为北京有四个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所以,不符合北京首都核心功能的一些产业,要有步骤、有序、平稳地退出。有些先进的产能将有序地转移到天津、河北。

三是生态环境要得到有效保护,重点解决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的问题。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大家在这一段时间的报纸上、电视上、媒体上都看到了,比较密集地宣传、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来所做的工作,包括各部门的工作,包括京津冀三省市各地方所做的工作,大家可以图文并茂地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有效成绩。

北京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52年间(1965年-2017年),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创造了多个第一。随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审批权再下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截止2016年底,国内已有29座城市拥有128条运营线路,总长3832公里。

目前,中国大陆共有57座城市在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除开通运营的29座城市,还有11座城市正在进行建设,另有17座城市已规划线路。未来五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必将掀起新一轮的高潮。


2、北京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到2017年,北京的功能疏解要有明显进展,只剩下一年半的时间,时间紧、压力大。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也就是5年时间,在交通、产业、生态、城镇、公共服务等领域都要有所突破或重大进展,而且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到2020年,北京市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以内,通过疏解存量、严控增量,把人口规模有效地控制住。

长期目标是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最重要的是到2030年,京津冀要成为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距离这个目标也就15年时间,难度很大,任务艰巨。


2013年7月北京市发改委提交《轨道交通2020年建设规划及社会化融资的建议》,其中对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以及市郊铁路资源建设和规划工作进行了汇报。

资料显示,此次规划包括最新的机场线西延\房山线北延伸线号线2号线号线1号线\9号线北延\平谷线\R1线\R5线(S6线)等多条线路。以上线路建设对于解决目前轨道交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有助于打通断头线、加密线网,强化重点产业功能区的出行。清河小营、学院路、田村、樊羊路、夏家胡同、四季青、未来科技城、双桥以及平谷新城等区域均有望打破没有轨道交通的历史。

按照打通断头线、线网加密,强化重点产业功能区支撑的顺序安排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建议2020建议规划规模为905公里,新增9个项目175公里,分别为:打通断头线:机场线西延2公里、房山线北延4.6公里、8号线三期南延4.2公里;中心城加密线: 9号线北延16.6公里、3号线35.1公里、12号线29.2公里、17号线49.7公里、R3线18公里;服务功能区线:11号线西段15.9公里。

利用市郊铁路资源解决远郊区县轨道交通出行需求:平谷线和S6线两条线路运营里程约为60-70公里,鉴于市郊铁路在工程造价,运行速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建议采用市郊铁路制式;目前本市自由权限可以审批100公里以下铁路项目,无需向国家报审,有利于项目尽快实施;目前2020版规划资金方案难度已经极大,如增加这两个项目资金平衡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将可能影响2020版规划的审批进度。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地铁、区域快轨、中低运量系统)由35条线路组成,总规模将超过1500公里。其中:21条为中心城地铁线路;7条区域快轨线路;5条中低运量线路;2条机场专用线路。

2017年是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历史上,在建线路最多,在建里程最长,建设任务最重的一年。这一年北京市将全力推进20条(段),超过350公里在建线路。

其中,6号线西延、8号线三期、8号线四期、16号线基本实现全面开工;房山线北延、7号线东延、机场线西延全面进场;3号线一期、17号线、19号线一期进场率超过75%;新机场线、12号线进场率超过50%;其他线路正在有序推进进场工作,均可实现年度建设目标。同时,今年还将新开工2条(段)轨道交通线路12.6公里。分别是CBD线和燕房线支线,预计将于年底开工建设。

今年计划开通燕房线、西郊线、S1线(石门营站至金安桥站)3条,长约34.6公里的线路。在这3条线路开通后,北京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的线路达到22条(段),运营里程将达608.2公里。从608.2公里到远景的1500公里,北京的轨道交通里程还要翻上一倍还多。

此前,根据今年3月市重大项目办发布的《北京市“十三五”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具体来说,即为实现“三环四横八纵十二放射”轨道交通网、将开通26条(段)新线——除去已知的3条环线(2、10、13)及4条横向线(1、6、7、14),在目前较为稀少的纵向线中(4、5、8、9、14、16、17、19),新鲜面孔逐渐增多;更加针对具体区域的放射线中,平谷线、新机场线、燕房线、S1线、西郊线等更是那些轨道交通零突破地区的好消息。

规划中,S2线、京张铁路、S5线、京沈客专等更对延庆、密云、怀柔等地的交通联络带来福利。地铁3号线、8号线三期、12号线、16号线、17号线、19号线、CBD线及地铁6号线西延、7号线东延、8号线四期.有了如此密集的交通网络,不论是中心城区还是近远郊区,通达性都将提升至一个全新高度,实实在在便利出行。到2020年,本市将开通运营26条(段)线路,加上有轨电车,运营总里程将达到900公里以上。同时,北京16区将实现“区区通轨道”的目标。

据统计,未来5年世界范围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80%在中国。而北京是中国目前在建线路最多、日均客运量最大、自主知识产权轨道交通技术集成最高的城市。去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加快300万以上人口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

3、部分项目概况

平谷线

在东坝与3号线、12号线在管各庄西站换乘,线路沿东坝北小河东侧路向北,向东至首都机场第二高速后拐向北,沿第二高速东侧并行至李天路后在李天路南侧与李天路并行至李天桥后在京平高速北侧与之并行至密三路拐向北,沿密三路东侧经马昌营,过顺平路向东至平谷新城,在新城内沿北环路路中至泃河西终点。

线路全长60.6km,其中东坝建设区内为地下线,地下线3.6km,地面线15km,其余为高架线。全线设置9座车站,在国门商务区站设置一处车辆段与规划S6线共享,在线路终点设置一处停车场。计划于2018年开工、2020年开通运营。


R5线(S6线)

S6线顺义站(M15号线)至清源路站(大兴线):线路全长69.8公里,其中地下线17.4公里,高架线52.4公里。全线共设车站13座,其中地下站7座,高架站6座。计划于2019年开工、2023年开通运营。


R1线



三、北京轨道交通规划的意义

如火如荼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并非遍地开花,而是呈现城市越大建设规模越快的趋势。根据编制到2020年的北京轨道交通规划,北京到2020年要建成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这比2014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527.4公里,要多出一倍左右。

而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有了单项的轨道交通规划,北京目前要修建达到北京周边地区的快速铁路,即区域快线时速达到160公里,按此看,北京的轨道交通还将迅猛增长。同时,考虑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天津、石家庄等地也将加快城际快速铁路的建设。

北京加快发展跨市域通勤铁路具有以下有利条件。第一,跨市域通勤铁路相对低造价、易施工。线路可采用衔接到相应环线而不进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方案,因此造价将明显低于市区地铁,选线、征地施工也相对容易。第二,实现轨道加土地的开发模式。要尽可能用足轨道加土地开发政策,支持通勤铁路公司跨市域建设与运营,同时探索开发商超额利润征税回流制度。第三,投融资和运营补贴可采用土地入股模式。跨市域通勤铁路采取北京市政府、沿线市属区县以及周边县市合资建设运营,周边县市可采用土地入股模式。第四,可引入社会资本以及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可考虑采用相应的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且在土地赋权时附加回收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条件。第五,可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在合作发展跨市域通勤铁路的过程中,探索大都市区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对全国其他城市化区域也有重要意义。

发展跨市域通勤铁路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目前轨道交通有关概念的混淆已经影响了城轨体系的合理构建。例如按照有关解释,市郊铁路是指利用北京市范围内既有的国铁线路,将其改造成往来于中心城区与新城之间的轨道交通工具,北京市郊铁路的线路规划,也基本限于市域内利用既有国铁线路。但目前市郊铁路的概念与规划思路、现有国铁线路及管理体制,显然都难以适应北京发展跨市域通勤铁路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北京大都市区的主要拓展方向上,自主加快通勤铁路的建设,以避免继续造成重大延误。

北京周边市镇缺少支撑轨道交通建设的财力,但拥有北京最缺少的土地资源,这一点在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被严格控制的约束条件下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在构建北京大都市轨道通勤圈的过程中,尽快实现轨道加土地的开发模式,由沿线城市通过授权土地综合开发,支持大都市区通勤铁路公司跨市域建设与运营。

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周边县市围绕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大框架下,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节点城市支撑作用,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水平,支持环首都建设特色卫星城,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比如,在对河北省的统计中,常见的表述是“环首都市县”,包括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香河县、固安县等,分属保定、张家口、廊坊、承德四个地级市。这四个地级市今年上半年的GDP占河北省25.1%。河北建设环首都卫星城,与构建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相辅相成。这些卫星城,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及老百姓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