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相比草案,本轮规划期由此前的2030年改为2035年。城市空间结构由“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改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另外,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增单独章节,对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出安排,提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未来还将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以此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调整。
金准数机为您具体分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报告内容
1、 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2、怎样建设首都
(1)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2)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 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 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 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3)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 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 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 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4)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 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 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5)全域空间管制
·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将市域空间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制。
· 永久性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原则上不超过市域面积的20%。
· 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
· 加强城乡统筹,把握好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三种形态的新型城镇建设。
(6)缓解交通拥堵
· 打造一小时交通圈,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达到1000公里左右,到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
· 大幅增加城际铁路和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里程。
· 从源头调控小客车出行需求,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
· 建立停车资源登记制度和信息更新机制,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停车位使用效率。
· 积极引导共享自行车、网约车、分时租赁等新兴交通模式健康发展。
(7)提升环境品质
· 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
· 到2020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17平方米。到2020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到2035年达到95%。
· 中心城区建设两道一网(绿道系统、通风廊道系统、蓝网系统)。
· 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205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
· 增加共有产权住房与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
· 研究扩大租赁住房赋权,公共租赁住房向非京籍人口放开。
· 未来五年新供应各类住房150万套以上。其中,产权类住房约占70%,租赁类约30%。产权类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70%,保障性住房约占30%。商品住房中,共有产权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约占70%。共有产权住房中,70%面向本市户籍人口,30%面向非京籍人口。
· 到2020年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2015年的1:1.3调整为1:1.5以上,到2035年调整为1:2以上。
· 优化就业岗位分布,缩短通勤时间,创新职住对接机制,推进职住平衡发展。
(9)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
· 深入推进学区制改革和九年一贯制办学。
· 做到各区都有高等院校和三甲医院。
·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 2020年城区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达到1千兆比特/秒(Gbps),移动通信实现4g网络全覆盖,成为5G首批试点商用城市。
(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两大重点区域的整体保护。
· 推进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整体保护利用。
· 老城原则上不再拓宽道路,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
· 保护和传承传统地名、戏曲、音乐、书画、服饰、技艺、医药、饮食、庙会等老字号文化资源。
· 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的城市景观眺望系统。
· 加强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城市第五立面与城市色彩管控。
· 建筑设计要把控基调,体现多样性。建立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制度。
· 建立街巷长制。
(11)京津冀协同发展
·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比翼齐飞。
· 全力支持央属高校、医院向雄安新区疏解。支持市属学校、医院到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
· 支持部分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在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
· 借助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契机,共建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
· 加强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防止城镇连片开发。
(12)规划实施保障
· 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对总体规划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维护。
· 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问责制度,对违反规划和落实规划不力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分析理解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来,国务院批复和总体规划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在指导城市建设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20年发展目标多数已经提前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已经步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但是,经过十年的飞速发展,有些指标也早已突破了上版总规确定的2020年控制目标,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十分突出。如何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目标和对策,需要从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全局性角度,寻求综合解决方略。
与此同时,首都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和重大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以及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这些都将对首都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需要从长远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考虑,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最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期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系统谋划和回答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北京市组织编制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规划期延长与“两个一百年”目标衔接
此次总规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来编制,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根据此前草案,北京城市总规的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0年,此次更改为2035年。《总体规划》确立了三阶段目标。近期到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承上启下,远景展望到2050年,以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更好地衔接。
近期规划年限对应建党一百周年,到2020年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
同时,远景展望呼应建国一百周年。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2、城市空间结构增“一核”“一区”
根据此前草案,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此次提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总规提出,中心城区要降低人口密度,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而“一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大氧吧”,是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3、严守三条红线
新总规提出将严守三条红线,即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
人口总量上限位列三条红线首位,将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全市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其次是生态控制线。将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基础,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现状生态用地和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法定保护空间划入生态控制线。
具体而言,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5年提高到75%。初步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的25%左右。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0万亩。
城市开发边界方面,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是2921平方公里,2020年要压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压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下一步将编制分区规划和实施方案,依据各区功能定位和资源条件,分解落实减量任务,制定减量计划。
4、新增章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根据此前草案,文本主体部分分为落实首都战略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科学配置要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六个部分内容。
新总规显示,主体部分共分为八章,新增两章,分别为第六章“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第七章“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包含在第七章内。其提出,要努力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比翼齐飞的新格局。将建立与河北雄安新区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支持在京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转移疏解,积极引导中关村企业参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在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
另外,促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支持市属学校、医院到河北雄安新区合作办学、办医联体,共同促进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
5、设42项指标评估城市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总规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此次规划还通过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超大城市发展经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初步建立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评价指标体系,共42项指标,以此对城市发展目标进程进行评估。据悉,42项指标涵盖备受关注的人口规模、PM2.5控制等目标。
例如,北京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2020年城六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
生态方面,2020年全市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73%,2035年提高到75%。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50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首提减量发展以“疏解”为牛鼻子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七次编制总规。
新版总规首次提出了减量发展的理念,改变了以往聚集资源谋发展的思维定式,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坚持疏解功能谋发展。规划通篇贯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通过疏解功能带动人口疏解,通过内部功能重组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实现城市功能和布局的优化,从而更好的发展。
不止是减,中心城区提出了“三减、三增、三严控”的建设管控要求。“三减”指中心城区要减少常住人口规模,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减少产业用地;“三增”指增加居住用地,增加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增加绿地等公共空间;“三严控”指严控规划总建筑规模,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严控超高层建筑(100米以上)的高度和选址布局。
另外,本次规划编制更加注重以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聚焦了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治理,从源头入手综合施策。
7、跳出北京看北京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
本次规划与以往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跳出北京看北京,上升到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度,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规划北京的未来,提出要努力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因此,规划用专门一章来强调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也作出安排。
以往的大城市总体规划基本上只讲自己区域范围内的事,这一轮北京总规专门有一个章节讲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这个创新点,最重要的是把北京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样一个大盘子,摆脱了“一城独大”、“一城独优”的传统发展模式。在讲到北京“两翼”的时候,一个是自己市域内的事情,一个是河北省的事情,两件事情同时写进北京的总体规划,恰恰说明北京的总体规划不能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同时考虑好区域的协同发展,帮助河北来发展好雄安新区,本身就是帮助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