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金准产业研究 2019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研究报告(下)

发布人:管理员

四、汽车金融的挑战与趋势

4.1汽车金融的挑战

经济下行、监管趋严,中国汽车金融面临六大挑战

金融监管严格:消费金融领域问题频现,监管当局对消费信贷规范化运营提出更高要求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消费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2017年来,现金贷、P2P频频暴雷,引起了监管当局的重视。从2017年11月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开始,互联网金融、助贷业务受到愈加严格的监管。监管的加强对汽车金融行业的规范化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金成本上升:在经济下行和去杠杆背景下,汽车金融服务机构融资机会减少、资金成本上升

受经济下行和金融机构去杠杆的影响,2018年汽车金融行业面临着融资机会减少、资金成本上升等问题。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统计,汽车金融相关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次数从2017年的32笔下降至2018年的28笔,同比下降

12.5%;发行金额从2017年的1006.8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1118.9亿元,发行金额虽有小幅增长,但与之前几年的高增长率相比,增长率明显下降。另外,36氪和艾瑞咨询的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的投资次数和投资金额明显下降。

2018年汽车金融资产证券化和股权融资的收缩使得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只能选择成本更高的资金来源,融资渠道变窄、资金成本上升。

新车销量下滑:新车销售市场萧条,2018年下半年持续下滑,全年销量出现首次负增长

经济下行背景下,经过30年持续增长的新车销量增长乏力,2018年下半年新车销量持续下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有7个月的新车销量低于上年同期,全年销量同比下降2.8%,出现了近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目前国内汽车金融的主体是新车金融,新车销量下滑趋势对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提出挑战。

欺诈风险高:互联网平台和融资租赁公司降低了汽车金融门槛,也面临着较高的欺诈风险

汽车金融参与者日益丰富,互联网平台和融资租赁公司降低了汽车金融门槛,使得央行征信体系下的“征信白户”也得以获取汽车金融服务。然而,贷款人信用要求的降低不可避免带来了欺诈风险的提高。汽车金融的欺诈风险主要包括个人欺诈、团伙欺诈、内外勾结欺诈等多种欺诈方式。

目前汽车金融的反欺诈防范主要由百融金服、同盾科技等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提供,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识别贷款人身份信息、建立欺诈黑名单,并通过车载GPS、车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控车辆驾驶行为,避免车辆损失。

消费者恐慌:部分汽车直租平台用户出现“退车难”问题,引起消费者对汽车直租业务恐慌

由于某些直租平台业务不规范,并未向消费者充分说明汽车直租业务的退租注意事项,或消费者对汽车直租产品的认知偏差,近几年,许多消费者反映使用汽车直租产品时出现“退租难” 问题,引起消费者对直租行业的恐慌。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直租行业消费者“退租难”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 产品不可退:消费者购买的本身是“不可退”产品,因业务员并未详细告知或消费者对产品理解不充分,导致消费者在租赁前认为产品“可退”,从而出现退租纷争;

2. 不符合退租条款:大部分汽车直租产品在租赁期结束后,有一定的退租条款,不符合该条款的车辆无法退租;

3. 平台不规范:部分业务操作不规范的直租平台在租赁期前向消费者承诺“可退租”,但起初并未明示退租条件,待消费者退租时提出一系列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条件,使得消费者“退租难”。

产品同质化高:随着汽车金融行业的成熟,汽车金融基础产品趋于同质化

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提供新车贷款、二手车贷款、售后回租、直租等四大类产品。在汽车金融的初期发展阶段,贷款人更关注金融产品本身的价值,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多从信贷条件、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方面进行产品创新来获客。

随着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成熟,对于同一类汽车金融产品,信贷条件、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基础服务在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的竞争由追求基础产品的创新(如降低利率等)转为提高附加服务的价值,即在提供融资支持的基础上,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多便捷、有效、个性化、符合客户需求、能有效提高客户体验的贷前、贷中、贷后一站式服务。

4.2汽车金融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并行,中国汽车金融呈现七大发展趋势

汽车金融在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竞争格局。然而,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势和产业的变化,汽车金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往往与挑战并行,行业的瓶颈通常反而是企业脱颖而出的机会。金准产业研究团队基于桌面研究、企业拜访和专家访谈的结果,总结出中国汽车金融七大发展趋势。

渠道下沉:一二线城市汽车销售市场饱和,区域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小镇青年成汽车金融消费主力

由于车牌限制政策和近几年汽车保有量的提升,一线城市汽车销量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当前中国汽车销售正逐步向低线城市甚至农村地区转移。大搜车官网数据显示,2018年“双十二”当天,通过“弹个车”购买汽车的客户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者占比超过60%。汽车消费和汽车金融的区域下沉趋势明显。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消费报告》数据显示,80后、90后购车者占74%,是最主要的新车购买人群。这部分人群是更具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消费群体,对消费信贷的接受程度高。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成为汽车销售的消费主体,他们也将成为汽车金融的消费主体。

附加服务竞争:随着基础产品逐渐趋于标准化、同质化,企业竞争转移至附加服务能力

随着不同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间基础产品逐渐趋于标准化、同质化,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的竞争将从提高贷款利率等基础金融产品转移至提供附加服务的能力。

汽车金融的附加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贷中和贷后的汽车保险、保修、保养,以及把还款情况良好的客户加入信用白名单等,实现客户体验的最佳化、便捷化。通过汽车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附加服务,客户使用汽车金融将不再仅仅是出于融资需要,而是能在整个汽车使用周期中获得全方位的服务。

直租爆发:汽车“以租代购”模式兴起,汽车直租迎来爆发式增长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4亿辆,比2017年增加2285万辆,增长10.51%。从车辆类型看,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2亿辆,比2017年增加2085万辆,增长11.56%,是汽车保有量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私家车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保有量达1.9亿辆,近五年年均增长1952万辆。然而,汽车保有量虽然继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中国汽车即将进入存量市场。

中国“以租代购”的汽车直租业务从2016年开始兴起。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通过汽车直租方式获得汽车使用权或转化为购车的车辆规模大约有200万辆左右。与2.4亿辆汽车保有量相比,汽车直租所占的比例还很小。

随着消费年龄的下沉,年轻的消费群体更容易接受通过直租的方式获得汽车使用权而非购买汽车获得所有权。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未来的三到五年,汽车直租模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新业态起步:二手车市场发展空间大,二手车金融将成为汽车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

在新车销量下滑的情况下,二手车销量依然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二手车与新车比例为0.49:1,对比2016年和2017年有了明显提升;根据凤凰网报道, 2014年美国二手车与新车销量比例超过2.5:1,2015年德国二手车与新车比例为2.37:1,日本为1.45:1 。对比汽车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中国二手车销量市场上升空间还很大。随着限迁制度的放开,二手车销量还将进一步增长。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计算,2018年二手车交易金额达8597亿元,以20%的渗透率估计,2018年中国二手车金融的市场规模为1719亿元,远低于新车金融市场规模。二手车金融将成为未来汽车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

新业态起步: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未来将成为汽车金融新的增长点

车牌限制、技术进步、环境污染等因素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26万辆,占新车销量的4.5%,总交易量不大,但2013年以来维持持续增长态势,2018年增长率高达61.7%,增长潜力巨大。

德勤2018年6月发布的《德勤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亚太区全景》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在下一辆车中更倾向于使用混合动力的比例超过50%,高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国家,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同时,国家从提高新能源汽车最高贷款比例、补贴、双积分政策等多方面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金准产业研究团队认为,新能源汽车未来将成为汽车金融新的增长点。

金融科技应用:汽车金融从纯人工时代向注重智能风控过渡,未来重视智能化客户服务

金融的一个核心概念是风险溢价,风险对于金融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汽车金融也不例外。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应用已经开始渗透到包括汽车金融在内的各个金融细分领域。目前,科技在汽车金融的应用主要是提高风控水平,处于从纯人工时代到开始注重智能风控的过渡阶段。

随着汽车金融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汽车金融对金融科技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广。对于汽车金融的客户而言,选择不同的汽车金融方式获得的基础服务如贷款方式、贷款利率、还款方式将随着信息不对称的减少而逐渐趋同,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很难再通过降低价格和成本的方式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消费主体向80后、90后、00后转移,将会更加注重附加服务的体验。未来金融科技在汽车金融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从注重风控向同时注重风控与智能化客户服务转变。

马太效应凸显:汽车金融头部机构更容易获得低成本资金来源和更广阔的渠道,中小型机构或逐渐被淘汰

汽车金融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在严格的金融监管和市场的优胜劣汰下,汽车金融行业将会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汽车金融头部机构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和更广阔的渠道,在现有市场格局中建立更高的竞争壁垒;中小型机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又遭遇近几年经济下行和监管合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将面临被淘汰或被迫转型的局面。

金准产业研究团队预测,短期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将面临合规大洗牌,在之后的3到5年间,头部企业逐渐突出,中小企业逐渐退出竞争。

产业链合作:公司间加强合作,打通全产业链成为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重要竞争优势

随着汽车金融行业逐步规范化,汽车金融产品逐步标准化,产品的创新难以成为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的竞争优势。对于汽车金融服务机构而言,需要通过创新经营方式来建立新的商业壁垒。

打通全产业链成为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的重要竞争优势。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的上游包括资金来源、车辆来源等;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的下游包括汽车后市场的相关服务,包括保险、维修、保养等。

近年来,部分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开始加强汽车产业链建设,通过自建链条、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建立战略投资关系等方式来建立产业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