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主题,从不同视角下看,大数据均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大数据是互联网快速发展引发的时代现象,海量数据正在加速集聚;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前沿方向,技术创新日趋活跃;大数据是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新兴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大数据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应用工具,新经济社会形态正在形成;大数据更是抢占未来全球竞争高地的战略主题。
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要求,为了更好的推动大数据的产业发展,准确掌握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研判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总体篇
研究对象及指标调整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大数据产业包括三大类,一是大数据核心产业,指专门应用于大数据运行处理生命周期的软件、硬件、服务等;二是大数据关联产业,指在大数据运行处理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处理工具、相关技术等的产业;三是大数据融合产业,指大数据与其他行业领域融合产生的新兴业态、升级业态。本报告中所涉及的大数据产业主要指大数据核心产业。在企业篇特色细分领域大数据企业评价中会涉及部分大数据关联产业及融合产业。
区域大数据发展评估指标由发展环境、大数据产业和大数据应用 3 个一级指标和 10 个二级指标构成。与前期报告相比,区域大数据发展评估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均没有变化,仅对指标说明进行了更新。
区域篇
全国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
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结果如图3-1 所示。 2017 年全国发展指数总数为 1087.8,比 2016 年同期增长 179.32,各省市增长的均值为 5.78。 其中,大数据发展指数增长超过 10 的省市有浙江(12.22) 和重庆(10.12) ,两地在2017 年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省市。 北京、江苏、广东、浙江、上海位列大数据产业发展第一梯队,大数据指数增长平均值为 8.13。综合来看, 全国大数据发展已形成了以 8 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多区域集聚发展、 第一梯队领先优势明显的格局。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发展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所在区域的大数据发展总指数合计408.36,比去年同期增长 62.26,各省市指数增幅均值为 6.23,高于全国增幅均值的 5.78, 大数据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广东、上海、重庆、 贵州、辽宁、重庆、河南、天津 8 个省市位列综合排名前 15,北京、广东、上海、重庆在综合排名前 10 中占据 4 个席位。随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各项工作的推进,贵州省、京津冀、珠三角、上海市、河南省、重庆市、沈阳市和内蒙古等以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以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为支撑,在大数据制度创新、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中心整合利用、创新应用、产业聚集、要素流通、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试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
行业篇
行业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
我国行业大数据总体发展水平受各行业大数据发展水平受基础环境、 数据汇集、 行业应用等因素影响, 各行业大数据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差异化态势,由高至低依次为:金融、电信、政务、交通、商贸、医疗、工业、教育、旅游、农业。行业大数据发展指数结果如图 5-1 和表 5-1 所示。
企业篇
大数据企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估
依据大数据企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从基础画像、研发创新以及市场拓展三个维度对我国大数据企业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总结评估,并按照企业发展指数对国内大数据企业进行区间分布排列。
总体来看,我国大数据企业整体仍呈现“金字塔”状的实力分布,但随着新晋企业数量增多、初创企业发展活力不断提升,金字塔根基更趋稳固。同时,随着专精特新的独角兽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我国大数据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金字塔上层来看,我国大数据企业发展指数高于 50 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 7.4%,其中大数据企业发展指数处于 50 到 100 之间的占 4.9%,高于 100的占 2.5%,与去年相比,这两大区间的龙头企业发展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体现出“强者恒强”的发展势头,牢牢占据金字塔尖端;从金字塔中层来看,我国大数据企业发展指数处于20-50 之间的企业数量占比为 20%,处于 10-20 之间的企业数量占比为 29.2%;从金字塔底层来看,我国大数据企业发展指数处于 10 以下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 43.4%,不难看出,我国从事大数据业务的企业仍以小微企业为主。具体如图 7-1 所示:
展望篇
整体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一、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二、融合渗透效应向更深层次延伸
三、制造业数字转型作用日益凸显
四、技术创新仍是产业发展主基调
五、产业集聚特色化发展态势逐步显现
六、产业生态体系迈入成熟完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