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根本上变革人类出行,无人车是一种选择,飞行器是另一种更好的选择。
而且两种选择,都得到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青睐。2009年,谷歌无人车正式起步,一年之后,“飞行汽车”项目也开始投钱启动。
甚至更明显,佩奇个人更乐意把钱和资金,都砸向更酷的飞行汽车。
这也是创业公司Kitty Hawk(小小雄鹰)举世瞩目的原因。
然而最近,坏消息传来:2018年还声称即将小规模量产交货的“私人飞行器”,宣布折戟;至于更迷人的“空中无人驾驶出租车”计划,也一同搁浅。
但好消息是,这可能只是Kitty Hawk和佩奇的失败。
因为这一赛道上,至少中国公司依然雄心勃勃,包括吉利、腾讯和刚刚IPO上市的亿航(10.63, 0.02, 0.19%)……都在成为代表性玩家。
他们产品各异。有的偏向于飞行汽车,有的则是大号无人机,但都为实现空中短途通勤,并且原型产品距离规模化商用似乎都只剩下“最后一公里”。
那Kitty Hawk怎么就搞不下去了呢?
Kitty Hawk搁浅谜团
内幕消息由福布斯曝出。
在采访多名前员工后,福布斯报道称,Kitty Hawk两大产品线均遭“重创”。
个人飞行器项目Flyer,从技术、安全到实际落地都有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难题,已无法交付。
Flyer,飞行者,也是Kitty Hawk的第一款飞行器,迭代过两版。
初级版比较简陋,像一个大蜘蛛,基本就是水上摩托加了翅膀:
升级版,基本结构没有变,好看了很多:
用CEO的话来形容,Flyer是“drones meet aircraft”(一种叫drone的小型飞行器和飞机的结合),它其实是一个水上小型飞行器。
有10个螺旋桨,长4米,宽2.3米,高1.5米。采用了碳纤维结构,重量仅为113公斤。以锂电池为能源。
升级之后,操作变得很简单,普通人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学会。
2018年,公司还请了CNN、Wired等各家媒体来试飞,官网也开放预定。
但就在一年之后,既定的交货之期,承诺不仅要跳票,更有大整改。
Kitty Hawk退还预订押金、不再面向个人销售,产品定位也从“个人坐骑”转换为“提供运营服务”,提供城市短途的点对点共享飞行器。
而且产品定位调整背后,还有更惊人原因曝出:
前Kitty Hawk工程师透露说,频繁的技术故障,每隔几小时就得维修一次;电池起火也是大问题,甚至还在谷歌引发过火灾。
飞行器计划搁浅外,另一大产品线——旨在成为空中Uber的Cora,则直接关停并转,将进入与波音(330.14, 0.22, 0.07%)公司的合资公司Wisk Aero,并且会由波音代表掌控董事会。
这就更令人意外,因为在Kitty Hawk最早描绘蓝图的时候,Core不仅有自动驾驶的技术,更有当时火热的“共享经济”概念加持,是更具商业潜力的那一个。
Core的飞行器能垂直起飞:
也能快速降落:
而使用了自动驾驶技术,航程62英里——近100公里,可以乘坐两个人,比汽车快,省时间省跑道。
想象一下,80公里只要一小时,想去哪里走直线不用停,一天中何时想飞何时飞。
Kitty Hawk把它视为未来“空中出租车”的原型机,2018年在新西兰尝试最初的商业化。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就在今年6月,Core被Kitty Hawk划入与波音组建的子公司,而且还丧失了控制权,基本意味着无法再主导该路线了。
飞行器但有意思的是,Cora项目变动不久后,Kitty Hawk 还公布了第三款飞行器:Heaviside。
官方打的标签是:small,queit,fast
小:只有一个成年人蹲下来这么高,看起来和一辆普通汽车差不多大;静:起飞声音大约80db,不到十秒钟,飞行的时候不到40db,很难被人耳察觉出来。快:在15分钟内可以从圣荷西到旧金山。而目前开车需要50分钟。
其实就是一架电动飞机。
只是距离最初设想——跟无人车一样解决交通出行问题,高效又安全,依旧遥远。
更像是一辆私人小飞机,并且还得进一步过监管关。距离量产、商用和爆发,还很遥远。目前,联邦航空管理局只允许heavside在员工的视野里进行试飞实验。
不过Kitty Hawk暂时折戟,却并不意味着从空中变革交通这件事全无希望。
一众玩家已经聚集,而且中国力量非常耀眼。
200万元买一辆吉利飞车
除了Kitty Hawk 想做”空中出租车“,Uber自己也打算把共享交通从地面拓展到空中。
他们宣布了基于垂直起降飞机的空中交通项目UberAir,打算从2023年开始商业运营。Uber已经和NASA签订了协议,双方打算在城市空中交通(UAM)上进行合作。
协议内容就是,优步(30.17, -0.50, -1.63%)提出城市航空乘车共享网络计划。NASA使用空域管理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来评估小型飞机对环境的影响。
Uber的电动飞机比较大,需要建设配套的小型机场。
但也可能它就把高层大厦的楼顶当机场使:
下班了坐在飞机上可以顺便欣赏一下“堵车美景”:
腾讯领投B轮的德国公司Lilium在今年进行了两次试飞。实现了在20°倾斜转弯等动作:
这家公司预计在2025年实现五座空中出租车的商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