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恒近日,以经济散文著称的婉约派经济学家王玉霞的一篇标题为《东北振兴 请政府不要再添乱》的文章在社交媒体热传,关于东北振兴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王玉霞是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其作品多从自身经历、日常见闻洞见经济命题。上述文章是其通过展现在东北一次调研的见闻感受,管窥东北经济萧条的内在因素。经济观察报联系到王玉霞,倾听这位生于东北、长于东北的经济学家的心声。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王玉霞:这是我最近给一本杂志写的文章,没有什么目的,因为我经常写经济类的散文和随笔。没有想到影响力这么大,单个微信号阅读量已经超过30万了。这篇文章在《经济学家茶座》上已经公开发布,影响力没有这么大,我在个人微信号上发表,被“辽沈民经”转载后,才引起热议。原来的标题叫《东北啊,东北!》(具体文章见下文),改为现在的标题后有“标题党”的嫌疑,当然“政府不要添乱”这句话也是我文章里说的,做标题可能更有冲击力。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大家都在关注东北振兴的话题,目前东北经济面临产能过剩及如何处理“僵尸企业”等难题,但更主要的是制度僵化、观念陈旧、不思进取、本位主义以及官气暮气十足等原因造成的。在我的整个调研过程中,包括到吉林9个城市去讲学,东北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我打算再写一篇文章叫《两个世界》,因为你会发现将东北与深圳、上海相比,就是两个世界。
经济观察报:东北振兴提了很多年,始终没有回到曾经的辉煌,你认为问题在哪?
王玉霞:市场意识太差,国企太多,观念陈旧保守。过去东北黑土地肥沃,生产力高,自然条件的优渥,导致了东北人市场经济意识缺乏。由于民营经济不发达,成为国有经济的附属,真正的市场经济迟迟没有发育起来。庞大民营经济的缺乏,使得大家一找工作就愿意到体制内。但是体制内难免存在着官气十足、设租寻租以及拉关系等现象,可以说中国官场的弊端在东北尤为严重。观念陈旧是指整个东北地区的观念陈旧,包括政府、企业、老百姓的市场观念不够,缺乏创新精神。
之所以没有形成庞大的民营经济集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东北的国企太多,这是历史优势,但现在成了进一步发展的羁绊。国企太多造成东北人的历史包袱重,僵化意识深,关系错综复杂,也占用了民间的很多资源。东北的投资环境不好,生产要素资源低效、没有效果,民营经济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你看深圳从一片空白的小渔村开发,很快发展起来,这就是民营企业的活力带来的市场红利。而东北无论从人才到资金都是净流出,这怎么发展?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东北是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起来的,而中国改革开放后是从轻工业放开,轻工业放开后很快获得市场,但是重工业则很难占得更广阔的市场。东北的国企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现状,基本上都是换个牌子,由原来的“党委书记”摇身一变成为“董事长”,但大都还是政府主导的市场。
经济观察报:去年开始的新一轮东北振兴,效果如何?
王玉霞:应该说情况有所改观,比如减税等措施的施行使得企业的负担轻了,之前存在的问题也有所减少。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就是过去设租寻租但是政府还在办事,现在没有寻租却不办事了,风气变好反而导致效率降低。官员不收钱也不办事,或者说办事的人积极性不高,富人转移资产的行为恰恰说明是这种“没有定心丸”的表现。去年国家发文称既要保护国家资产,也要保护个人资产,留住东北的“个人资产”需要给企业家们吃一剂“定心丸”,让他们对前景充满希望。怎样调动官员的积极性,已经成为解决“乱作为”到“不作为”的课题。一句话总结就是,官员、资本所有者、企业家、学者都需要激励制度。
给民营企业家更多的空间,政府应该走服务型政府,少干预经济,将“政府之手”还给市场,发挥市场和企业家的作用,政府需要这种“壮士断腕”的魄力。
政府简单地通过资金输入拯救“僵尸企业”的做法行不通。我认为解决东北产能过剩的做法应该有三种,一是走出去,比如现在的“一带一路”政策;二是转型升级;三是痛下决心淘汰掉一批落后产能的企业。与其拿财政资金救助没有竞争优势的僵尸企业,让其苟延残喘地存活,不如用来救济职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改革到来时不至于发生很大的社会震荡。
东北振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经济,要留给民营经济,留给企业家更多的发展空间。另外国企要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一句话就是,要从体制上改变。
经济观察报:东北人口外流还在持续吗?
王玉霞:至少是东北的年轻人仍在外流。大连市官方的一份最新调研报告显示,该市9%的年轻人外流,2016年大连理工大学留大连市的毕业生不到20%。造成东北年轻人外流的主要原因是本地机会少、待遇低、观念守旧,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只有让年轻人觉得这里有活力、有未来才能把他们留住。北京、深圳等地物价贵、生活成本高,但东北高校的很多毕业生都选择在那里发展,就是因为未来和希望。
东北还是缺乏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小富即安,创新力不够,不像温州等民营经济活跃地区的企业家那么强调艰苦奋斗。目前东北缺少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主体,因为东北就没有这个土壤,大量的国企对民营企业造成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很小。温州没有什么国企,大都是“从零开始”的民营企业。
我去贵州、广西去考察时,发现他们的市场经济形态已经慢慢发展起来。但东北距离市场经济还有很远,这里没有“置之死地”的考验。东北黑土地产出高,生存容易得到解决,长久以来养成的惰性。而温州这样的地区人均耕地少,只能想办法做点小生意,民营经济就很容易有内在的发展动力。
经济观察报:看您的文章,对东北感情很复杂?
王玉霞:我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人。正如文章中写的,关于东北遇到的问题,我内心深处五味杂陈,很痛惜。一个是家乡、一个是祖国,对现状的不满,对未来的担忧,好多情感都在里面。
去年11月到12月,我和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几位老师到铁岭市昌图县,去调研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问题,之后受邀请在吉林省的九个地区进行了系列讲学。两个多月的所见所闻使我对东北现象有了切身的感受,我由衷地感到:观念陈旧、制度僵化、各自为政、政府添乱是东北经济衰败的根本原因。
由于国家玉米临储政策的激励,昌图县玉米种植面积曾经占全部耕地的80%以上,近两年,虽然政府不断地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其玉米种植面积还是高达70%以上,农民称玉米是“铁杆庄稼”。
我在昌图看到玉米价格的不断上涨带来的生态破坏、严重浪费等现象,同时看到临储政策给农牧公司带来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摧毁了玉米深加工和转化企业。
文章中写的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引发热议后政府部门没有找过我,话说回来,这只是一个学者的调研随笔,就问题说问题。2016年我在首届大连金融论坛上讲过这么一段话:“目前,是东北经济黎明前的黑暗,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不会只有荒凉,没有希望。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当别人乐观时我谨慎一点,当别人恐惧时我要乐观一点。希望有胆识的企业家、金融家到东北来投资,希望东北经济再现它的辉煌。”我由衷地希望,这一抹亮色早日出现在东北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