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支付环境才是相对较为安全的?一旦遇到诈骗,该如何处理?如何把遭遇金融诈骗的风险降到最低? 9月7日,中国银联会同全国主要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以及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拉开了2018“金融知识普及月暨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的序幕。
这已经是中国银联连续十一年跟踪调查消费者支付安全行为,与往年相比,此次调查活动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用户在3分钟左右时间完成问卷后,可以了解自己的支付行为特征标签;二是引入职业、行业的群体特征,呈现不同职业人群支付行为及安全习惯;三是更加关注金融消费者网络欺诈实际损失情况及处置情况。据了解,即日起至11月7日,持卡人可通过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微信号“epsu2014”以及中国银联、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参加在线有奖调查。此外,在金融知识普及月期间,中国银联还将与持卡人开展支付安全互动,并开设支付安全在线课堂,传授提高防范支付欺诈技巧。
在中国银联常务副总裁蔡剑波看来,中国银联通过了解公众移动支付安全现状水平、评估消费者移动支付风险识别与处置能力,为改进支付产品体验、提升支付安全措施与普及安全教育提供数据决策依据。今年1~7月,中国银联共为消费者挽回损失9678.62万元。
中国银联电子支付研究院助理院长孙权告诉《IT时报》记者,在当下的环境中,支付呈现出支付链条参与方多、欺诈业务环节多的特点,由此带来的是支付风险管理更为发杂。“传统支付就是支付本身,但现在支付衍生了很多环节,如登录、注册、营销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欺诈。而且,因为‘黑科技’的支撑,消费者对快速变化的支付模式和欺诈手段识别困难,可以说,技术变革对支付的影响是把双刃剑。”
但是,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推动下,也催生出了智能风控、智能客服、信贷工场等金融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升金融体系的服务效率,传统银行也开始拥抱金融科技助力风控智能化,比如银联的火眼、水晶球、兴业银行的黄金眼等。
在银联,也有多套关于智能风控防控的模型和举措。“终端安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权说,因此,银联在打造一个移动终端的统一安全入口,基于自身在TEE于eSE的长期技术积累和工程实施经验,银联提出了TEE移动终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在TEE安全环境中内置手机U盾、身份认证、二维码安全增强、密码键盘等各项金融安全服务,可较好地增强现有多媒体操作系统应用安全。
根据易观咨询的预测,到2019年,中国境内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到达3959905.8亿元人民币,因此,银联在云闪付安全方面也有不少创新实践。据银联云闪付事业部副总经理蒋海俭介绍,云闪付的三大产品云闪付App、银联二维码支付、银联手机闪付的账户端以Token技术为安全基础。“Tokenisation(支付标记化)是账户保护的核心,是指在银行卡支付交易中支付标记替换卡号,用支付标记的有效期替换卡号有效期,实现对交易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双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