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三万老沈
该来的,迟早会来。
8月27日,澎湃新闻消息,《北京晨报》出版至2018年12月31日时将宣布停刊,现已取消2019年的征订计划。据报社多名员工透露,《北京晨报》停刊的计划早已确定,并将与北京其他报网合并。
在轰然倒下的巨兽面前,最受伤的只有员工。据透露,《北京晨报》原有员工将分流处理。
自此,又一家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属于“已经比较安全”的老牌传统媒体,轰然倒塌。
时代大势
在普通人的认知范围内,走到“倒下”这一步的失败者大多数都必然符合这样的定律:不思进取、守旧停滞、昏庸懒惰。
然而,查看《北京晨报》的历史之后你会发现,这一家曾经光芒万丈的传统媒体和上述问题是毫不沾边的,甚至从它成立至今的二十年里,它一贯都是表现出了比同行更勇猛、更积极、更敢于创新的精神。
《北京晨报》于1998年创刊,是北京第一张都市早报与第一份彩色日报,被北京市民亲切地称为“信息早餐”。正是它的出现,填补了北京地区早报市场的空白!
《北京晨报》用三大杀手锏,成为了北京早报市场的王牌标杆。第一,反应最快!对新闻反应速度最快,第一时间抢发昨日新闻,昨日新闻占有绝对比重;第二,立场鲜明!爱憎分明,舆论监督分寸得当;第三,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是北京晨报无往不胜的法宝,大量的有价值的独家新闻将成为北京晨报亮点中的焦点。
另外,与传统媒体喜欢“纸笔作业”的方式不同,《北京晨报》在科技方面的适应性堪称没有最快、只有更快!它是第一个拥有北方规范的、现代化的新闻采编平台,曾经在北京市新闻媒体中率先实现了“告别纸与笔”的技术性革命!
和一些惧怕互联网冲击的传统媒体不同,《北京晨报》拥抱互联网的速度也堪称一绝。早在2001年,它就推出了宽带北京晨报,这也是我国第一份利用宽带网进行阅读与传播的大型都市电子报。
强烈的与时代共发展的进取之心,让《北京晨报》在一众同行中脱颖而出。早在2000年,《北京晨报》的年广告收入就突破了一亿元,2003年时收入接近两亿!毫不夸张的说,那时能在其中工作的员工,无疑都被视作社会精英。
直到时间进入2008年,传统媒体的第一波行业冷冻潮来临,《北京晨报》收入逐步下滑。但其变革的反应不可谓不快,于2009年就将创刊时的大开本改成小开本,以缩减成本熬过寒冬。
可以说,2008年那个寒冬,比起同行来说,《北京晨报》是熬过去了。但包括它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寒冬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互联网的冲击之后,还跟着一只更可怕的吞噬巨兽——移动互联网!
在距离2008年撑过了十年之久之后,这一次,它终于没有再撑过去。
老沈作为一个财经类新媒体的打工仔,对《北京晨报》并不陌生,它时常以高效、迅速、准确的新闻报道,登上我们财经早餐每天的头条新闻聚合信息中。在听闻其停刊的消息之后,老沈虽觉可惜,但并不意外,因为在已有的统计数量中,近年来、尤其是进入2018年之后,停刊的著名传统媒体实在是太多了。
在2018年前后,将近15家纸媒停刊休刊,其中不乏《渤海早报》、《台州商报》、《无锡商报》这样知名的地方纸媒。而进入2018年之后,这一趋势不仅没有停下来,速度可谓是更令人头皮发麻。仅仅2018年上半年里,就有近20家纸媒停刊!
早在2016年年初,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先生就曾预言,到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
三年过去,竟一语成箴!
老沈认为,这里面不得不提的是两大原因。
第一,生产模式的颠覆。
在很长时间的历史中,受制于科技的发展,“新闻”的产生渠道都是少而精的,由专业人员从事生产。普通的草根老百姓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话,无法进入行业,只能当一个受众。
没有想到的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将这一局面彻底打破!
也就是说,纸媒死亡的原因,所谓的营收断崖式下滑、出现了新媒体竞争者等原因都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生产模式”的颠覆。专业人员从事的新闻渠道被科技的力量打破,全民涌入这一领域,手机一握,处处是新闻,人人是新闻制造者,没有人承受得起这种冲击。换言之,这已经是彻底的汽车取代马车式的更迭。
汽车刚出现时也经历了“安全吗?”“不可能长久”的质疑,甚至有人宁死也选择“贵族式”的马车而不坐汽车。但在多年之后,试问,现在跑在马路上的,还看得到马车吗?
第二,转型的误区。
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崛起的那日起,传统媒体就陷入了“转型”的大讨论。似乎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将传统媒体的报道移到互联网工具上,读者就自然纷至沓来,可以完成转型。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拥有这一思维的人无疑都失败了。
2017年,《京华时报》停刊,转战新媒体,上线了一款新媒体APP“京华圈”。然而仅仅八个月后,《京华时报》就宣布停止更新新媒体内容,硕果仅存的微信公号也迁移至北京日报旗下的“长安街知事”。至此,这家曾经广告收入月入两亿的大报,只剩下一个传说中的品牌。
没有比这一事件更能说明“看似简单的新媒体并不好做,做错就是死”的大型风险了。在新媒体时代,全民的兴趣和习惯大规模暴露,也大规模流动,一旦跟不上变化,就只有死路一条。这不仅是横亘在传统媒体面前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新媒体面临的挑战。
人,可以和任何斗,唯独无法和时代大势斗。
千万不要在汽车越来越多的时候,你还在执着地乘坐高贵的马车;不要在电灯越来越多的时候,你还在执着地用着蜡烛;不要在智能手机遍布的时候,你还以为照相馆是永久的饭碗!
日新月异的时代,淘汰随时来临,就好比《北京晨报》不是第一家倒下的媒体,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家。